打赢城市“血管病”攻坚战

2025年08月22日 23:26:13

8月,湖南省株洲市迎来暴雨后,望着没有积水的街道,项目经理肖谭脸上露出笑容,这场城市“血管病”攻坚战,终于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三航局承建的湖南石峰电厂片区污水改造项目,主要是对片区内多长等雨污水管网进行分流改造施工,项目位于株洲市清水塘老工业污染基地。随着城市化发展,早期建设标准已与当前排水需求不匹配,管网逐渐显现“变形、淤积、破损、错混接、存在异物”等病症。

要治好“血管病”,第一步就得摸清“血管”走向。“地下管网远比想象复杂,除了排水管道,还有电力、燃气、通讯、自来水等十余种管线。经过多轮城市更新,不少管线的原始图纸缺失,具体位置和走向成了‘谜’,给排查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项目经理肖说道。

图片1.png

管理人员讨论最新施工图纸。

2024年7月,适逢梅雨季节,持续降雨使得管网内淤积、雨污混流等情况越发严重,人员下井危险系数加大,管内探查设备也时常受到异物阻碍,严重影响了管网探查工作。面对群众的期盼和日益紧张的工期,肖谭随即采取“安全员+施工员+技术员+测量员”的形式,将部门拆成8个攻坚小组,抢抓无雨的“窗口期”进行探测。随着潜望镜深入井底,为每一根管道做“可视化记录”,在仪器的显示屏上慢慢勾勒出模糊的管线轮廓,逐步确定一根根管道的大致走向,并与管网权属单位进行复核。下雨时,小组成员就围坐在办公室,将当天的数据导入三维建模软件反复核对、拼接完善管网信息。

仅仅45天,团队在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步行超过800公里,累计完成1000多个井盖的排查,终于建立起包含12000多个管网节点的数字平台,为后续治理“血管症”打下坚实基础。

图片2.png

测量管道点位。

当第一版三维管网图呈现在电脑上,技术员程世玉惊喜的喊起来:“看!雨峰区白石港片区这里原来有雨污管,只是存在重叠情况,被其他管道挡住干扰了,难怪之前出现恶臭水体时找不到根源!”确定了攻坚方向后,攻坚小组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进一步处理,在潜望镜“宏观排查”的基础上,引入管道内窥电视检测设备开展“精准扫描”。

成功定位雨污管道后,程世玉将直径30厘米的管道内窥电视检测设备放入窨井,设备在管道内缓缓移动,实时传输画面。对管道内的结垢腐蚀、穿孔、裂纹等状况进行逐一探测和摄像,当前端的高清摄像头穿过黑暗的管道,果然发现了一道3厘米的缝。

诊断完成后,攻坚小组一致决定采用非开挖修复技术——将浸满树脂的软管通过水压送入破损管段,用紫外线灯照射使其固化,形成“管中管”解决,相当于在裂隙处打了个“补丁”。随着程世玉像外科医生般精准慢慢推送,软管逐渐抵达预定位置,经过6个小时紫外线灯照射,树脂在光波中逐渐固化,“管中管”结构在幽蓝光晕里成型。擦掉汗水后,程世玉再次凑近用内窥镜复查时,内壁贴合度误差小于0.1毫米,又成功攻克了一处“血管症”。

经过一年的攻坚,石峰区已完成18公里管网改造,修复错混接点230处,修复缺陷346处,修复变形34处,解决沉积119处,城市“血管”得到修复,海绵城市建设逐步落实。


责任编辑:朱兵

管道修复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