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县金龙城“近邻学堂”开展书法辅学,落实“双减”政策,优化课后服务。
永春县富临国际小区“近邻学堂”开展“红领巾心向党”爱国主义教育辅学。
永春县城市一景。
如何解决在职党员有报到无服务、服务走过场不经常、党员群众交流少等问题?如何把在职党员到社区小区报到服务进一步规范化、常态化、特色化?针对这些重要课题,福建省永春县积极践行“远亲不如近邻”理念,将近邻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近邻学堂”新路径。
永春县找准社会生活中的堵点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以党员教师为突破口,统筹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创新性组织党员教师“回家”建设“近邻学堂”,利用课后时间、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开展近邻辅学、公益讲座、健康科普等活动,进一步拓展党员教师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有效途径,把在职党员到社区小区报到服务进一步规范化、常态化、特色化,有效解决“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服务问题,让“近邻党建”更有温度、更见实效。
规范化建设促学有所居
永春县将“近邻学堂”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引领党员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构筑家门口常态化育人园地。
筑阵地。依托社区(小区)党群服务中心、公共活动区域、物业用房、架空层、邻里中心等空间,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师资、有制度、有标识”标准,集中建设富临国际、桃源至尊、桃溪社区等45个“近邻学堂”,通过添置桌椅、书籍、投影仪等学习用具,增设空调、饮水机等生活设施,构筑居民群众家门口的学校。如,桃城镇富临国际小区整合一层架空层,建设书香、书声、书琴、书墨、书画等“富临辅学”场所,让居民交流、学生学习、生活休闲有阵地,营造服务邻里浓厚的“暖家”氛围。
建队伍。以“就近辅学、学科相宜”为原则,采取党员教师自荐和学校党组织推荐的形式,统筹选派587名党员教师充实近邻辅学队伍,确定45名党员教师担任“近邻学堂”带头人,发挥“头雁”领航作用;同时,强化全员参与、同向而行,组建家委会和红领巾中队,组织学员家长参与“近邻学堂”秩序维护、安全值守、后勤保障等工作,形成一个“家校社”合力共建共享模式。
强保障。采取“财政补贴一点、党费支持一点、党员捐助一点、部门支援一点、村社拿出一点”的有效办法,多方筹措款物,累计投入近2000万元;同时,出台导师、学员、志愿者、家长等管理细则,有力保障学堂健康运行。“近邻学堂”坚持公益辅学,组织动员有专业特长的党员教师开展传道、授业、解惑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周围更多的人,让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有教无类”的美好梦想逐渐成为人人享有的现实美景。
矩阵式服务促学有所教
永春县强化“家校社”联动,统筹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组织党员教师“回家”,进一步拓展党员教师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
分学制。45个“近邻学堂”对报名参加学堂活动的学员及时进行分类,设置学前幼儿、小学、初中、高中等4类不同年龄段的辅学服务班次,有针对性地帮助家长纾解“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育焦虑。如,桃城镇桃溪社区“近邻学堂”根据导师专业和学员的年龄特点,将各项公益辅学服务项目细化:幼儿分为早教(亲子活动)、中班、大班(手工、围棋等兴趣活动);小学分为低(一、二年级)、中(三、四年级)、高(五、六年级)三阶段;辅学服务项目、时间、地点在每周三上午通过微信公布,每周六、日上午分别开设2—3个学段的公益辅学服务。
广领域。587名党员教师分布在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涵盖幼教、音乐、美术、书法、英语、语文、数学等多领域学科,通过合理分工、科学排班,既能有力推进分层次辅学,又能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和素质拓展服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如,五里街镇古街“近邻学堂”主打《国学经典诵读》《论语》《弟子规》等内容学习,在学校课堂之外传播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利用“近邻学堂”的阵地实现延伸辅学,拓展学生认知的广度和深度,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为人做事尽心尽力,与人交往真心实意。
保质量。成立由村社(小区)党组织、业委会、老人协会等组成的近邻辅学督导队,常态化组织导师、家长、群众到“近邻学堂”旁听体验,开展“邻提问”“邻解题”“讲邻听”等系列活动65场次,通过影响一群人来辐射一座城,推动社区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为确保学员“来想学、来有学、学有得”,桃城镇桃溪社区创新学员招收机制,录取流程公开透明,采取预报名和综合评审方式,由导师团队、学堂社区负责人评定审核,按照“三优先”原则(优先招收学堂导师子女、优先招收爱心家委成员子女、优先招收桃溪社区辖区内学生)共录取学员176名。
多样性辅学促学有所乐
永春县“近邻学堂”活动安排注重实践性、体验性、自主性,紧扣学生学习和发展需求,着力打造“学在邻里”区域教育品牌。
定方向。学堂活动以答疑解惑为主,课业辅导、专题讲座、兴趣培养、心理咨询等为辅,指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自我阅读书籍。去年来,全县共开展“近邻学堂”辅学活动946场,有31900多人次参与。石鼓镇宝龙国际“近邻学堂”实行值班坐班制度,每个周末或节假日均安排至少1名导师在学堂坐班,帮助小区学生答疑解惑、指导学生阅览书籍等,让学生学有方向。
拓维度。注重多元切入、激趣启智,经常性邀请县域内外学科带头人、资深教师、文史专家等到“近邻学堂”开展益智活动131场次,组织到余光中文学馆、林俊德纪念馆、朱德红军革命旧址等开展益智、研学活动74场次,有效拓宽学员的知识面。各“近邻学堂”结合实际自选动作,力求话题接地气、现场冒热气、宣传有生气,“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渐渐形成。五里街镇桃源至尊“近邻学堂”经常性邀请优秀学长学姐分享学习成长心路,激发学生学习内生动力,营造学习先进的良好氛围。
展特长。围绕南音、绘画、书法、围棋等项目,定期开展“学员上讲堂”活动,挖掘学员的多维特长,让学员讲给老师、同学和家长、群众听,较好地活跃学堂氛围,让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如,五里街镇儒林社区“近邻学堂”经常性开展书法、绘画、音乐、手工制作等辅学活动,组织学员内部、学员导师、学员家长等进行竞赛互动,以赛促学,增进导师、家长、学员之间的交流,提升学堂人气值。
积分制考评促学有所得
永春县注重以积分奖励激发教师学生参与积极性,促进“近邻学堂”可持续运作,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具象化,做到见人见事见生活见效果。
优标准。实行导师、学员“积分存折”管理办法,明确导师每参加1课时(1小时)的学堂活动且效果尚好的积1分,每带动1名新导师参加“近邻学堂”辅学活动且服务表现尚好的积1分,导师到所在“近邻学堂”开展传授学习技巧、攻坚学科难题等讲座的积2分,受邀到其他“近邻学堂”开展传授学习技巧、攻坚学习难题等讲座的积3分,联系学科带头人、资深教师等到“近邻学堂”开展辅学活动或开办讲座的积5分,每天最高积分不超过8分;明确学员每参加1课时(1小时)的学堂活动且遵守学堂相关纪律要求积1分,每带动1个新成员参加“近邻学堂”活动且其整体表现尚好的积1分,每帮助“近邻学堂”做好后勤事项(如擦桌子、扫地板、值班等)1次积1分,每捐献1本图书读物积0.2分,每天最高积分不超过6分。
严机制。导师“积分存折”由“近邻学堂”带头人负责计分、登记,带头人负责牵头做好学堂的各项工作安排,统筹学堂辅学活动开展,确保学堂工作开展符合公益性、合理性、安全性等;学员“积分存折”由“近邻学堂”导师进行计分、登记,对有报名但未参与的情形超过3次的列入“黑名单”,不得再参与学堂的相关活动。县委组织部、县教育局不定时地组织有关人员走访“近邻学堂”,定期通报党员教师工作开展情况。
强运用。经县委组织部、县教育局考核,授予考核结果为合格且年度积分70分以上的导师“近邻导师”称号,授予考核结果优秀且年度积分100分以上的导师“最美近邻导师”称号。授予年度积分在各“近邻学堂”位列前三名的学员“近邻好学生”称号。截至目前,已授予年度积分100分以上的41名党员教师“最美近邻导师”称号,优先推荐参评各级各类先进个人;授予79名年度积分超过50分的学员“近邻好学生”称号,并给予文具等物质奖励,着力营造爱学、勤学、善学氛围。
成效与收获
去年来,永春县通过推广建设“近邻学堂”,构筑居民群众家门口的育人园地,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学生家长需求等实际问题,得到了广大居民群众的好评和点赞,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自“双减”政策落地后,陪孩子写作业、如何安排孩子周末时间等成为家长们最为关注的问题。通过建设“近邻学堂”,动员组织党员教师挺身而出、服务于民,利用课后时间、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广泛开展近邻辅学活动,以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初心使命,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满足学生充分发展需求,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近邻学堂”活动安排体现实践性、体验性、自主性,关注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广泛开展答疑解惑、课业辅导、专题讲座、兴趣培养、心理咨询等活动,指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自主阅读书籍,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和素质拓展服务,助力打造“学在邻里”区域教育品牌。
营造邻里互助友爱氛围,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通过建设“近邻学堂”,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具象化,做到见人见事见生活。党员教师充分发挥文化素质较高的优势和各自专业特长,就近联系自己工作生活所在地,服务身边群众,传递浓浓邻里情,带动居民群众互帮互助,营造志愿一家亲的服务氛围,以邻里和睦助推社会和谐。(图片由永春县委组织部提供)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6月06日 第20-2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