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沙洲瑶族村村貌。汝城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供图
家喻户晓的“半条被子”故事,让军民鱼水情感动时代的同时,也让故事发生地——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引起大众关注。
近年来,凭借稀缺的红色资源和科学的乡村精准规划,沙洲瑶族村在成为红色旅游的热门打卡地的同时,还带动了全县产业规划、文脉传承、村镇建设等方面的科学规划与综合发展,掀开了乡村振兴崭新一页。
2021年,汝城县被纳入全国乡村建设评价样本县名单。近年来,由湖南省住建厅统筹指导,汝城县委托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开展乡村建设评价工作,通过工作培训、部门座谈、实地调查、数据收集、问卷调查、实景拍摄等六步工作法,深入查找乡村建设中的问题和短板。
通过充分运用评价成果,汝城县围绕发现的问题,在乡村风貌管控、乡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解决,取得显著成效,成功找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的良方。
整体保留历史文化根脉唤醒村民主动参与意识
汝城县在乡村建设发展中,一直强调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保护,严格执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对传统村落风貌进行直接管控。
围绕乡村建设评价提出的“加强乡村传统风貌保护”“加强农房安全建设”等问题,汝城县以湖南共同缔造示范工作为抓手,将传统村落保护作为重点,制定了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方案、农村住房质量安全监管和共同缔造示范工作方案等。2022年,汝城县成功申请“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开展一系列农房建设标准化行动和传统建筑保护工程。
首先,开展对传统村落住房安全摸排,累计实施危改238户,实现住房安全保障全覆盖。其次,出台《古祠堂保护办法》,明确古祠堂保护的管理与利用规则,完善了详细维修技术规范,436座古祠完成修缮,活化利用改造古建民宿、商铺、展室235栋。再次,编制了《汝城县湘南民居建筑标准图集》和《汝城县新农村建设标准图集》,鼓励村民选用,较好保护了传统建筑。此外,组织举办全县农村建筑工匠培训,提高建造施工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中,汝城县通过共同缔造试点示范活动,积极发动村民共同参与其中。”汝城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何珍良表示。以沙洲瑶族村为例,村民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依托“半条被子”红色资源,不搞“高大上”项目建设,发动引导群众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就地造景,用山上竹子做成菜地篱笆,用河里鹅卵石铺设巷道,用旧房青砖硬化主干道路,产生了“花小钱办大事”的发展效应。“村民主动义务投工投劳参与村庄建设,既增强了村民责任感,也提升了村庄凝聚力。”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王亚琴说。
摸清家底确立优势乡村多产业发展齐头并进
乡村要振兴,关键靠产业。过去,汝城县通过实行“政府补贴+合作社专业户+农户”模式推动第一产业发展,成功打造了“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全国十大生态茶叶县”“中国奈李之乡”“中国小黄姜之乡”等农业金字招牌,形成了特色辣椒、茶叶、生姜、有机蔬菜、小水果等现代农业品牌。
根据乡村建设评价中提出的关于汝城县在乡村产业中应加强文旅融合发展的问题,汝城县出台了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确定5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通过领导挂点包村、发展富民产业、推进环境整治等综合措施,有序推动“古色、红色、绿色”产业三驾马车齐头并进。
为此,汝城县形成“办点、连线、扩面、成景”工作思路,重点打造环沙洲红色农旅乡村振兴示范带;同时,结合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统筹文旅融合,精准施策,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沙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县内传统建筑1850栋,特色湘南风貌的传统建筑与民俗文化旅游有机结合,玩出了文旅融合的新高度。”何珍良说。据统计,汝城县共有旅游等级区(点)9家,其中4A级及以上3家。据统计,2021年全县国内旅游人数787.7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70.08亿元。
汝城县稻谷、蔬菜、水果、茶叶等绿色产业发展持续深入,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590个,家庭农场202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47个。“我们旱塘瑶族村成立的茶叶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如今已经发展到5200多亩,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村民户均年收入达到6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超过10万元,获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旱塘瑶族村党支部书记邓永红介绍。
集中整治人居环境美丽屋场建设遍地开花
老百姓作为乡村建设成果的直接受益人,乡村人居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今天的汝城,至少有100个自然村实现了垃圾不落地、不隔夜,污水不外流、排放不超标的美丽日常。村民过上了绿色、环保、宜居的田园生活。”汝城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镇办主任胡友良介绍。
为解决乡村建设评价报告中指出的“污水垃圾处理仍是人居环境整治中的突出短板”问题,汝城县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全县遴选100个自然村开展“美丽屋场”创建,推动村庄实现“六无”(无危旧房、无旱厕、无臭水沟、无裸露垃圾、无违规建房、无乱堆乱放),达到“六有”(有特色产业、有村规民约、有环卫设施、有保洁队伍、有卫生收费机制、有管理机制)标准。
实施过程中,汝城县积极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乡村“搞卫生除垃圾清杂物防疫情”活动,清理生活垃圾8582吨、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611吨,清理传统村落内水塘178口、沟渠219公里;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体系,完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全县传统村落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垃圾收转运体系覆盖率均达到100%。
为解决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问题,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建管用一体化工作机制,污水治理工作实现稳定运行、达标排放。据统计,全县已建成运行6个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和1个乡污水处理厂,12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正常投入使用,污水处理设施投入生产乡镇占比为86%,建制镇污水处理覆盖率达100%。
“全县217个行政村中,102个行政村建设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自然村也在逐步推广。其中热水镇13个自然村中接入城镇污水处理管网的有3个,部分自然村已拥有独立污水处理设施。”热水镇镇长曾胜亮说。
阡陌交通间,屋舍俨然处,有醒目的红色故事、深沉的古色村落、广袤的绿色田野。汝城县正以焕然一新的面貌阔步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作者单位系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9月26日 第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