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指示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立足“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发展方向,紧扣“三大需求”、突破“三种形式”、搭建“三个平台”,创新打造“大邑人才讲坛”本地人才培育品牌,高效推动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累计举办“人才讲坛”43期及系列活动4600余场。
紧扣三大需求健全完善人才培育体系
紧扣产业人才需求。结合全县主导产业和重点行业领域发展,精准制定智能制造、文博文创、乡村振兴等十二类讲坛主题,由县委组织部牵头统筹、各行业主管部门具体承办。设立企业人才服务专员115名,通过实地走访、集中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提前收集汇总企业和人才发展需求,确定特色鲜明的“订单式”讲坛活动内容。建立“大邑人才大数据平台”,根据“人才地图”科学分析全县人才队伍结构情况,分类别、按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育活动。
紧扣品牌打造需求。策划“大邑人才讲坛”IP品牌,以大邑城市之名,统一规格、统一标识、统一行动,大力营造每月有主题、每周有活动、产业全覆盖、人才都参与的活动氛围。以“大爱人才·邑展风采——让大邑成为筑梦圆梦之地”为宣传主基调,讲坛内容融入大邑人才新政、城市发展机遇和未来事业平台等人才关注的重点要素,大邑人才工作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提升。
紧扣成果转化需求。按照“党委牵头、政府搭台、市场主导、需求为先”的工作思路,明确分工职责和工作任务。开展优质讲坛评选,建立“人才参与+互动点评”课后反馈制度,切实提高活动的实效性、针对性。延伸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建立人才交流微信群,帮助人才实现课后自主学习,由授课师资担任导师,为人才返岗后提供学习指导。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总结经验做法和不足,不断丰富活动形式、优化讲坛质量,确保讲坛内容与时俱进、深入人心。
突破三种形式创新构建多元促学模式
突破传统讲座形式。采用“大课堂+微活动”相结合,举办课题式讲座、开放式交流、研讨式学习、经验会分享,推动传统学习形式的一人念、多人听转变为一人讲、众人议、相互学,注重实效实用、灵活生动,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着眼于具体案例和问题,举办“大咖圆桌会”“头脑风暴”“主题沙龙”分享会4期,通过本地人才问、专家人才讲,进一步碰撞思维、启迪思想、打开思路,让传道解惑成为常态。
突破集中学习形式。结合大邑优势自然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三文”空间载体和聚集新形态,联动国家5A级景区安仁古镇和建川文创街坊、《国家宝藏》首个线下体验馆等应用场景,举办“打造网络电影人才新力量”实景体验5期,推动人才在沉浸式体验中学有所获。坚持“走出去”,提前梳理企业发展瓶颈制约清单,组织企业人才赴北京、深圳、苏州等先进地区开展访学实践,为本地发展提供针对性参考和解决措施。
突破时空局限形式。结合疫情防控要求,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讲坛线上提前预热、发布公告、分享指南,让广大人才共享知识成果。打造远程教学平台,采用“专家直播间+大邑主会场+企业分会场”新模式,联动国内知名网络直播平台APP合作,多视角、多维度、适时化地精准表现“大邑人才讲坛”系列活动情况。设置讲坛线上直播互动问答,实现专家人才“一对一”答疑解惑、同频互动,相互交流碰撞,激发创新思维,配套线上授课累计参与学习人数达1万余人次。
搭建三个平台探索柔性借才引智路径
搭建高端智库平台。发挥高端人才引领带动作用,先后邀请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魏鹏举等专家教授,为本地人才启迪思想、打开思路。坚持在活动中发掘并掌握一批优秀专家人才,鼓励授课专家人才为大邑重点行业领域、产业项目发展出谋划策,结合专业领域、研究方向等,将52名专家人才纳入大邑县12个“产业功能区专项智库”,为大邑产业建圈强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搭建“双招双引”平台。坚持“以才引才”思路,注重将专家人才个人的智慧、成果、资源和影响与大邑的发展结合起来,举办“专家感知大邑行”32期,累计推动落地校地企合作项目30余个,建成各类市级以上研发机构54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19个、市级32个。讲坛之外,推动本地人才建立学习社群空间15个,举办城市融入、创业就业、兴趣爱好、婚恋交友等多类型活动600余期,每年带动2000余名青年人才在大邑就业创业。
搭建技能提升平台。瞄准大邑技术技能人才缺口需求,采取案例教学、现身说法等方式,邀请技能大师、技术能手、优秀工匠等能工巧匠传授精湛技艺、讲述成长故事、诠释工匠精神,分领域邀请企业人才、乡村人才、工匠人才现场观摩,不断提升本地人才的技能水平。注重“以赛促学”“以奖促学”,先后举办职工技能大赛39场,建立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首席名医名师工作室20个,评选“大邑工匠”82人,推荐入选“成都工匠”25人,带动本地300余名青年人才加入“大师工作室”。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11月14日 第30-3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