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福炼社区“党建+”邻里中心工作人员引导群众使用政务自助终端,办理便民服务事项。
柯梅英摄
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福炼社区“党建+”邻里中心举办“走近科技·放飞梦想”科普体验活动。
陈宝如摄
为全面深化近邻党建,提升基层服务品质、治理能级,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以推动“党建+”邻里中心建设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保障落实,积极探索基层党群服务阵地体系建设新路径,切实把“党建+”邻里中心建成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桥头堡”,近距离联系服务凝聚党员群众的“主阵地”,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系统谋划全链条统筹
泉港区制发《关于全面建设“党建+”邻里中心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实施方案》,采取“1+6+X”模式,突出以党建引领为主线,完善社区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食有所安、居有所乐、事有所办等6项服务功能,拓展其他X项便民服务功能,全面打造开放、集约、共享的基层邻里“一刻钟便民服务圈”。
健全机构。组建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组织、民政、教育等27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推进联席会议机制,实行周报表、月调度等制度,理清楚每天要做什么,弄明白每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结合开展“互看互学互比”活动,推动职责任务落地落实。
压实责任。推动民政、教育、卫健、商务、文体旅游、行政服务中心等6家职能部门制定细化子方案,具体指导中心各功能区建设;明确2022年试点建设14个、2023年所有社区和常住人口3000人以上村基本规范建成的“两步走”目标,把创建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书记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齐心协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分类推进。充分考虑各村(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地理位置、建筑面积、周边环境等实际情况,突出“办公空间趋零化、服务空间最大化”,按照单体集约型、多点串联型、联片聚合型,将全区首批14个“党建+”邻里中心建设点,分3个批次项目化、精准化推进。目前,已打造惠屿村、东张村、福炼社区、聚福社区、前欧村、樟脚村6个“党建+”邻里中心示范点,并在涂岭镇、洛江区罗溪镇、仙游县园庄镇3地交汇处建设“党建+”联域邻里中心。
聚焦需求全环节服务
泉港区坚持“强功能、创特色,抓服务、树品牌”理念,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落实到“党建+”邻里中心实际建设、管理和运营中,积极探索特色服务项目,构建全区统一的邻里中心规划、建设、运营模式。
把基础功能配齐。积极整合盘活各类闲置资产、服务场所,高标准建设养老照料中心、托幼托教中心、健康小屋、口袋公园、邻里食堂等功能区,保障群众基本需求。全面推动首批357个民生高频事项、35台多功能政务自助机下沉中心,设立“两代表一委员”、纪检监察、法官、老党员等轮值工作室,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家门口”服务。今年以来,已累计服务群众4000余人次,为群众办理实事620余件。
把特色服务创优。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有效链接优质社会资源,分类引入业态,在确保6项功能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注重凸显泉港文化元素,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振兴馆、福船工坊、北管研习社、永嘉国潮夜市等服务项目,持续丰富“X”服务内涵。建立邻里中心平战切换机制,疫情防控期间,邻里中心迅速转换为“防控指挥室”“核酸采样区”“物资周转仓”等,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80多场次。
把运营管理做实。根据各邻里中心的差异性,探索形式多样的可持续运营模式。针对规模较大、物业成熟的村(社区),构建“村级党组织—物业企业—小区业委会”的邻里中心运营模式,在村级党组织的引领下,引导物业公司以“公益+有偿+低偿”的形式,主动承担部分服务项目,例如,福炼社区采取“1+2+X”模式打造邻里食堂,通过政府资金补助、社区党支部牵头、物业服务公司投建运营、业委会参与监督的方式,以微利模式为辖区“一老一小”提供营养、便捷、安全的个性化配餐等服务;针对目前设备较为完善、功能齐全的村(社区),构建“村级党组织—社会组织—群众志愿者”的邻里中心运营模式,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者等为群众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例如,东张村“党建+”邻里中心与厦门“欧森研学”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每年接待各类研学活动40余场,实现村财增收50多万元;针对条件不够成熟的村(社区),采取由区属国企整合统管场地资源,将村(社区)公共空间委托国企经营管理,引进“龙人·伍心”家园、树人托管等服务机构,通过减免租金、政策优待等方式推进资源换服务,在提升服务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壮大村(社区)集体经济。
整合资源全方面治理
泉港区牢固树立全域融合理念,以“党建+”邻里中心的建设和投用为契机,链接各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形成治理结构顺畅、群众有效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组织融合。深入推进“近邻党建”工作模式,完善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制,吸纳驻区单位、两新组织等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推动服务资源、服务项目在邻里中心系统集成。建设14个“红色物业”和34个“红色业委会”,推行“两议两评两公开”工作法,完善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业委会党组织、物业企业党组织、党员楼栋长四方联动协调制度,推动各类组织共同参与邻里中心管理服务。
资源融合。将邻里中心作为各级职能部门投放基层公共服务的主渠道,引导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各单位党组织组建党建联盟,组织邻里中心与27家成员单位签订共建协议,推动职能部门梳理可下沉服务和资金项目81项。建立党员群众服务需求跨区域的调度机制,每年向群众发布服务清单,鼓励区域内距离较近的社区,共享养老服务机构、托幼托教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等阵地场所,让党员群众就近参与活动、享受便利。
力量融合。深入开展“百名干部进邻里、千名党员入网格”活动,引导500多名科级干部、3000多名在职党员干部主动下沉村(社区)报到服务,结合“千堂党课进邻里”活动,领办民生“微实事”1100多项。推行“红色积分”引领基层治理机制,倡导广大党员群众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矛盾调解等来积攒积分,并可兑换积分享受购物优惠、家政互助等相应服务,实现邻里中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截至目前,全区有810个主体以积分形式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积分事项达3450余条,累计积分3万余分。
高效保障全要素支撑
泉港区探索建立资金、制度、技术等服务保障机制,多渠道保障邻里中心建设和常态长效运行。
强化基础保障。筹措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出台“党建+”邻里中心建设资金考核奖补办法,按照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评定标准授牌管理,差异化奖补;积极引导各职能部门在资源整合、力量配置、资金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切实保障邻里中心建设;结合换届回头看工作,进一步调整充实“两委”干部队伍,建立社区工作者待遇报酬稳定提升机制,加强专项业务培训,打造“一专多能、全岗都通”的村(社区)工作者队伍。
强化制度保障。实行区处级党员干部挂钩联系试点制度,完善跟踪调度、考评奖惩等推进机制,加强试点项目跟踪督导;健全精准服务机制,每月制定涵盖文体活动、便民服务、社区“微治理”等内容的项目清单,实现“需求侧”和“供给侧”有效匹配;引入群众评价机制,通过服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群众反馈的意见,不断微调服务内容和运营模式。
强化平台保障。深入实施“数字组工·党建上云”工程,依托VR全景模式,绘制泉港区“邻里中心地图”,电子化、可视化展示全区社区邻里中心示范点分布,全面展示建设工作成效;探索建立“智汇邻里”共享平台,对邻里中心进行联网管理,形成多维度直联直通信息化格局和服务网络,为打造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提供技术支持。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12月12日 第2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