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贵州省贵阳市:山城越“立体” 家园越温馨

2025年04月21日 17:44:35 中国城市报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永超

贵州省贵阳市“新印1950”文创街区人气满满。

乔啟明摄

近期,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名单(第二批),贵阳市云岩区新华印刷厂危旧厂房提升改造项目和太平路街区改造提升项目入选,系贵州省城市更新项目首次入选。

山水为骨造雄城,贵阳建在“坝子”上。贵阳市被百花山、黔灵山、南岳山三条纵向山系分隔为两块形状不规则的“坝子”,又被错综复杂的水系纵横切割。作为一座典型的山地城市,贵阳市地形复杂,长期面临着空间利用不足的挑战。

近年来,贵阳市按照“城市核心、老城灵魂、文化高地、精神家园”的定位,根据“塑造节点、连通轴线、活化片区、还原记忆”的思路,创新打造“一河一道两片”(“一河”即贯城河沿线、“一道”指贵阳老城历史城垣步道、“两片”指文昌阁和翠微园两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统筹空间规划和各类资源,整体塑造贵阳特色城市文化空间,城市更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旧街老巷改造

城续文脉润新韵

贵阳市云岩区太平路一带,自古便是商贸、文化集聚区。由北向南穿城而过的贯城河流经此处,一条太平路承载着不少“老贵阳”的记忆。

太平路街区涉及居民628户,曾面临设施老化、环境欠佳、交通拥堵、建筑陈旧、业态单一等多重挑战。2023年,贵阳市启动了太平路街区改造提升工程,采取“EPC+F+O”模式(工程总承包+融资+运营),充分利用老墙、老街、老巷等资源,打造专属旅游体验,以河为带,串联周边历史文化遗迹、商业街区。

蝶变升级后的太平路街区,迅速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地。“改造后的太平路街区十分热闹,不仅市场火起来了,我们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也改善了。”太平路街区居民袁大爷说。

太平路不过短短数百米,仿佛一夜之间,这里骤然迎来数不尽的年轻“潮人”。他们拿着单反相机,摆着各种POSE,在夜色和霓虹灯的“加持”下,连接着过去与当下……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粗暴地拆除重建,需要保留、升级现有业态,通过景观重现、资料展陈等方式延续原有的城市记忆。”太平路项目设计总监杨茂青指着北门水街的一家餐馆说,“比如这家,才做完内部装修就遇到改造,老板一直等到整条街风格确定,结合我们的建议做了外部装修才开业。现在没到饭点,他家餐馆门口就排起了队。”

杨茂青介绍,如今,太平路上除了原有的170家商户,通过招商还引进了26个新品牌。改造提升后的太平路潮汇街区,业态比例调整为65%餐饮业态、27%零售业态和8%配套业态。

盘活闲置资源

工业遗址迎“新生”

在贵阳市云岩区,“新印1950”文化创意街区是一个“新生”的城市更新项目。

“新印”就是贵州新华印刷厂。其于1950建厂,曾是贵州省最早最大的一家以书刊印刷为主的国有大型印刷企业。跟很多老国企一样,随着时代发展,旧厂房逐渐废弃,变成工业遗址。古稀老厂,车马冷落,静置在老城区一隅,等待命运的再一次召唤。

为盘活闲置国有资产、留住城市独特记忆、提升老城区整体活力,云岩区聚焦老厂房改造,秉持“尊重原有肌理、彰显功能特色”的理念,重点依托5栋存量建筑,布局1个4D体验文化中心、2座特色展馆、3大主题空间,在历史印记、工业遗存中融入新功能、新空间、新环境。

“拆除危旧厂房和老宿舍,消除了建筑安全隐患;打造梧桐大道、城市展厅、自习室等一系列开敞空间,为群众提供了舒适的休闲体验;新增品质餐饮、休闲娱乐、文化艺术、日常消费等多业态商户,为1200余人提供了就业岗位。”贵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开展外立面改造、道路铺装、绿化花池改造,“新印1950”还保留了部分厂房结构、传统印刷等标志性元素,留住了老工业厂房的“骨骼”、贵阳工业文明的“标本”和深厚的城市记忆。

漫步在“新印1950”,无处不在的印刷机器、精心设计的“1950特色印章”、独特的印刷文创雪糕、别有情趣的拓印情书……以富有时代气息的形式展现着印刷厂的历史印记。如今,这里已经成为贵阳市新生的城市会客厅,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交流平台。利用3.65万平方米的产业承载空间,“新印1950”自开业以来,日均客流量约3.5万人次,最高日客流量达12.8万人次,累计客流量突破300万人次。

城市“线条”重塑

连片带动新发展

山,是贵阳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贵阳市独特的立体世界避山而建,山在城中。近年来,贵阳市在依托城市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基础上,重拾“九门四阁”的记忆,通过打造城垣步道,将承载城市历史文化的展示空间巧妙布局于街头巷尾。

今年,贵阳历史城垣步道各段相继焕新亮相,7908米的步道上,沿线文化墙、文化石梯、仿古城墙、亭廊等新建景观让人眼前一亮。经过美化升级的墙面、公交车站、绿化带等生动呈现出老贵阳“九门四阁”等历史文化。

贵阳历史城垣步道云岩区设计师何磊介绍,设计团队引入了“城市家具”和“城市博物馆”的概念,活化利用城市低效空间,开拓并提供更多休闲空间,让老贵阳人和新贵阳人都能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直观接触到贵阳的历史,体验“一步一景、一程一忆”的惬意。同时,还将市树、市花等贵阳符号融入景观设计的全过程,进一步提升和优化整体城市界面。

历史城垣步道既是一条访古之路,也是一条有关智慧文旅的新路。贵阳市云岩区、南明区综合运用图、文、声、光、电等呈现手段,以及现代工艺、新型材料等建造方式,创造性恢复大西门、新东门门楼,赋予城市建筑和街头巷尾更多的历史感和科技感,让历史与未来交融、传统与现代辉映。同时,在历史城垣步道公共空间重要节点,布局历史寻迹线、文化体验点,开发智能语音导览、户外服务系统、无障碍数字地图等智慧应用,为市民、游客带来全新的文化观感和服务体验,有效推动历史文化资源“用起来、活起来、潮起来”。

《中国城市报》(2025年04月21日第10版)


责任编辑:越玥

立体城市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