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樟木头镇:党建引领服务下沉 共同关爱特殊儿童

2025年05月06日 15:52:53 中国城市报记者杜英姿、郭文治、孟航、李彤彤、李静雯综合报道

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镇举办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

在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镇实验小学“小太阳”爱心助学活动现场,普通班学生正耐心协助特教班同学完成手工作业。这样温馨的场景,正是该镇构建特殊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成效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樟木头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困难群众的重要指示精神,创新打造“党建+家校社”协同治理模式,通过组织联建、阵地联用、服务联动,走出了一条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特殊儿童关爱服务新路径。

聚资源力量

构建全域关爱矩阵

樟木头镇整合政府职能部门、专业机构、社会慈善等资源力量,加强工作联动,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域关爱矩阵。

发动职能部门建立联动机制。镇党委将特殊儿童关爱服务纳入基层治理“一把手项目”,建立“镇—社区—网格”三级联动机制。在镇层面成立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关爱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教育、民政、妇联等12个部门组建“护苗联盟”;社区党组织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护苗驿站”,配备专职儿童主任。网格党支部整合基层服务力量,组建136支“护苗小分队”。结合党员“双报到”活动机制,组织287名在职党员开展“护苗敲门”行动,累计走访特殊家庭632户。

组建专业队伍开展定点服务。樟木头镇分层级组建专业队伍,在镇层面,配备1名儿童督导员和2名事务性“双百”社工,为10个社区各配备1名儿童主任和1名服务性“双百”社工,为镇团委、镇妇联、樟木头中心小学、实验小学等重要领域各配备1至2名岗位社工,配齐配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力量。对困境儿童进行分级管理,逐一建立信息档案,每2—3个月开展一次入户走访慰问,不断提升救助保护工作队伍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

号召社会力量投身公益服务。樟木头镇与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东莞市康复医院、东莞市星天使特殊孩子家庭互助会、华仁幼儿园等单位党组织常态化开展结对共建,发动医生、教师、律师等专业人士定期开展特殊儿童关爱专业辅导培训、维权服务。链接“6·30”助力乡村振兴暨东莞慈善日活动,发动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捐资捐物,2024年以来,共帮扶7名困难学生,借助社会力量做好特殊儿童关爱工作。

建服务网络

多元共治优化服务

在广东乐的互动娱乐公司打造“情景交通场”体验基地,一位孤独症儿童在党员志愿者的引导下,通过模拟驾驶的方式学习交通规则。樟木头镇充分发挥两新组织党组织优势,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枢纽,联动两新组织打造“多元阵地+特色项目”模式,推动关爱行动从“点上开花”向“全域结果”转化。

开展结对关怀活动。针对孤独症儿童参与难、融合难问题,培育“聚爱樟新”服务品牌,开展“爱心父母+困境儿童”“特殊儿童+普通儿童”结对关怀活动,推动102名爱心父母与93名困境儿童、65名普通儿童和65名特殊儿童结对,建立“星天使”家庭互助会等社会组织党支部,开发非洲鼓疗愈、家庭赋能支持等课程32项,开展跨地区研学、家长沙龙活动58场。在春节、儿童节期间,慰问困境儿童132人次,发放总价值7万余元的慰问金及慰问品,引导特殊儿童、困境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成长。

建立特色实践基地。发动两新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建成“儿童生活馆—小猪班纳服装”“情景交通场—乐的互动公司”“科普教育基地—罗曼口腔健康产业园”等8个特色实践基地,开展“阳光成长”讲座、“暖心亦育心”等活动66场,让特殊儿童走进企业感受智能科技制造魅力。依托特色实践基地,整合心理援助、法律咨询等热线服务,帮助困境青少年化解不稳定情绪,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

用好传统阵地,满足特殊儿童关怀需求。用好白玉兰家庭服务中心、莞爱慈善驿站等传统阵地,建立“社工+妇工+义工”联动机制,时刻关注潜在风险的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并安排心理咨询师提供科学指引,帮助相关家庭调处矛盾、疏导心理、链接资源。2024年以来,开展社区探访35次,接受咨询辅导及建档112次,跟进个案调处11个,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活动82场,累计服务妇女儿童1万余人次。实施“民生大莞家”项目,累计帮扶83名困难未成年人,共发放总价值6.91万元的慰问品。

强基础保障

做深做实融合发展

在樟木头镇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智慧大屏上,75名困境儿童的帮扶进度实时更新。樟木头镇开发“护苗云”信息平台,集数据采集、预警机制等功能,将集中特教、动态防护和包容接纳一体推进,实现“一人一档”动态管理和“红黄蓝”三色预警,累计处置风险隐患17起,为特殊少年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保障。

完善特殊教育布局。樟木头镇投入财政资金100万元,建设镇内小学特殊教育班教室、特殊教育资源室,划分功能区用途,解决了教学空间有限的问题。组建由校长担任负责人的融合教育工作团队,优选各科任老师、心理老师、学生家长等加入团队,配合专职特教老师开展工作,家校共同制订个别化教育方案,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开发“融合教育”线上课程12门,帮助特教对象与普通学生和谐相处。建立“党员教师+特教专家”结对机制,惠及学生家庭300多个。成立“小太阳”爱心助学天使队伍,由富有爱心、责任心的学生担任助学天使,为特殊少年儿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提供帮助,营造包容、接纳、关心的融洽氛围。

筑牢动态防护底线。樟木头镇统筹学校、公安、团委、妇联、公共服务办等职能部门以及各社区资源,抓好八类重点未成年人群体档案建设,实现“一人一册”管理,创新“党建+数智治理”模式,整合卫健、教育等6个系统数据资源,建立特殊儿童数据库,形成信息互通和数据共享。对镇内歌舞娱乐、旅宿、酒吧、电竞酒店等重点场所加强巡查,链接青少年服务中心、舒心驿站等服务平台,全面督导检查医疗机构对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培训、落实、执行等工作,做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解决。提升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质效,根据个性需求提供上门服务,积极推进“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提供优质健康教育,优化健康管理,提升服务精准度。

持续营造友好氛围。樟木头镇结合客家重情尚义的文化传统,“线下+线上”做好宣教引导工作。在线下,打造“客家童谣”疗愈课程,举办“星天使”文化节等,结合4月2日“世界孤独症关注日”,采取特教老师入班、开展普通班班会、期刊宣传等形式进行动态宣教引导;在线上,发布融合教育活动相关推文,转发融合教育相关视频,特教老师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针对孤独症、多重障碍、智力障碍制作有针对性的“一类一策”科普宣导课件,引导学生和家长形成包容友善的思想共识。组建党员乡贤调解队,累计化解涉特殊儿童家庭矛盾29起;实施“朝阳计划”,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入户宣导1800余次,发放融合教育手册2万多份;建立爱心超市积分激励机制,带动127家商户成为“友好商家”,全镇助残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超12万小时。将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养育标准由每人每月2017元提升至2295元,发放残疾儿童津贴及慰问金95.04万元,向未成年的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分别按照每人每月200元、3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保障基本生活。随着“护苗成长”行动的深入推进,樟木头镇特殊儿童入学率提升至98.7%,帮扶满意率达96.4%。

关爱特殊少年儿童是民生之需。接下来,樟木头镇将持续深化“党建+家校社”联动,以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为抓手,进一步推动资源、服务、保障下沉,织密灵敏、高效的特殊少年儿童服务响应网络,进一步健全关爱服务体系、优化融合教育生态、凝聚社会共治合力,用心用情守护每一个特殊少年儿童的成长梦想,努力打造特殊少年儿童关爱服务的“樟城样板”,为民生幸福建设贡献更多温暖力量。

《中国城市报》(2025年05月05日第20版)


责任编辑:越玥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正能量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