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科技节AI科技红毯上,机器人与嘉宾互动。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供图
AI科技红毯的奇幻震撼,人形机器人周到的礼仪服务,包括柔性单晶硅太阳电池在内的众多高科技产品亮相展厅……近期开幕的2025上海科技节精彩纷呈。自1991年创办以来,上海科技节已从全国首个政府主导、全球第二个以城市命名的科技节,成长为上海市民认知科学、体验创新的重要平台。今年的科技节以“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通过全民共享的科技嘉年华形式,让前沿科技与城市生活深度对话。
组委会创新推出的AI科学红毯拉开了此次科技节的序幕,更打造出了一场令人耳目一新的科技艺术快闪空间。中国城市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条红毯上嘉宾们拥有专属定制的AI场景:从巨型机器人俯身捧球互动到庞大的古老鲸鱼在水中游动,再到红蓝灯光投射出奇妙的量子世界……犹如置身科研一线,实时体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魅力。据了解,该场景首次采用XR无限拓展技术完成现实景观的空间拓展,并通过AI无感知动捕技术,实时采集嘉宾的运动数据,实现虚实互动。“今年这条科学红毯还将首次迎来普通市民的打卡,人人都可以走上这条科技的星光大道,人人都可以成为科技创新的参与者。”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在科技节开幕式上的原创歌曲《科创之城》也演绎出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浪漫。歌曲邀请知名词作家甘世佳联合创作。创作过程在上海模速空间内的实验室进行试验,通过脑机接口进行情绪唤醒效能量化验证。音乐播放时,选取情绪反应积极的部分进行记录,最终选取效能较好的音乐片段综合剪辑,形成了这首好听疗愈的音乐作品。这不仅是计算音乐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的交响,更是对人类情感神经编码机制的里程碑式探索,其成果将为临床级音乐数字疗法及下一代脑机交互界面提供关键理论基础。
不仅以酷炫的科技打造一场视听盛宴,今年的上海科技节更为市民开启一场知识的启迪之旅。在同期举办的第四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等围绕科普工作新定位与新要求分享了观点与看法。“在未来数十年,将不是‘AI取代人’,而是‘会用AI的人’取代‘不会用AI的人’。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公民是具有相当科学素养、以科学态度从事各行各业的公民,需要具备使用AI的能力、有辨伪的能力、能助力引导和管控AI的发展,使之符合社会的需求。我们社会需要科学家,更需要广大的科学公民。科学公民是维护社会诚信和正义的主力。”蒲慕明说。
除了培养科学公民,此次科技节特别设置了科学家与青少年携手走红毯环节,以此鼓励青少年传承科学家精神,积极加入科技创新实践行列,成为上海未来的科技新生力量。上海市张江集团八年级四班的学生何睿阳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在今年的科技节上见到了很多优秀的专家、同学,收获颇丰。“未来,我将学习科学家的精神,激励自己不断探索。”何睿阳说。
据悉,本届科技节范围覆盖全市16个区,推出近2000场科普活动,不仅270余家科普基地面向市民开展特别活动,还有56家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设施限时开放,使市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高精尖科研设备,甚至参与模拟实验。另外,以亲子共创为特点的科学实验互动、上海优秀科普作品展映、科学小课堂等项目也尽数登场,全方位展现出“开放、参与、互动”的特点。
《中国城市报》(2025年05月26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