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底前,广州将陆续新建成开通7条128公里地铁和城际线路,珠三角城际铁路实现成网运营。资料图为6月29日,广州地铁十号线(杨箕东至西塱)、十二号线东段(二沙岛至大学城南)及西段(浔峰岗至广州体育馆)正式开通初期运营,乘客在十号线杨箕东站乘车出行。
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摄
跨市地铁正日益成为驱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强劲引擎。广佛线率先贯通,京冀轨道紧密相连,沪苏地铁“丝滑”换乘……一条条跨越行政边界的钢铁纽带,在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等国家战略区域加速延伸。这些轨道交通不仅大幅压缩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更畅通了人才、资本、技术等市场资源要素的奔涌渠道。
作为重构城市空间、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基础设施,跨市地铁正以其强大的“连接力”与“融合力”,深刻重塑着中国经济地理空间版图,推动都市圈加速迈向同城化发展新阶段。
跨市地铁打通城市边界
让两地生活更紧密
清晨7点,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陈超群熟练地刷卡进入广佛地铁魁奇路站。车厢内,不少像他一样的“广佛候鸟”已各自占据一席之地。列车启动,平稳驶向珠江对岸的广州市。
“以前开车上班,遇上堵车得花45分钟甚至更久;现在坐地铁,半个多小时就能到公司楼下,准点又省心。”陈超群笑着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这条开通于2010年、现全长38公里的国内首条跨市地铁线,早已深度融入他的生活圈,“它不只是一条交通线,更像是一条纽带,把广佛两座城‘缝’在了一起,让双城生活变得触手可及。”
陈超群的工作日常,是广佛都市圈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广佛线日均客运量已攀升至189.6万人次,跨城通勤人口突破37.5万人。
数字背后,是两市居民工作生活半径的显著扩大和时空距离的变革性压缩。这条“地下大动脉”,不仅为千万人次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出行选择,更深层次地打通了两地产业协同的“任督二脉”,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强劲引擎。
“从刷羊城通就能便捷乘坐城际轨道往返广佛、清远等地,到最新广州地铁运营图将四条可换乘的城际线路及部分佛山地铁纳入其中,‘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的愿景在大湾区正加速成为现实。”陈超群指着手机上的地铁线路图感慨道。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广佛乃至整个“9+2”城市群,正依托密集织就的轨道交通网,引领着全国城轨“公交化运营”的潮流。地铁的角色,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交通工具。
“它正在深刻重塑城市的空间格局和产业分布版图。”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东亚区首席代表刘岱宗向中国城市报记者指出,“现代地铁系统,特别是跨市地铁,不仅是解决通勤问题的载体,更是重构城市形态、引导人口与产业合理布局的战略性工具。推动‘四网融合’,即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效衔接与融合,是实现区域一体化纵深发展的关键所在。”
这一观点在广州东部得到了印证。曾经的产业“空白地带”黄埔知识城,随着地铁线网的接入,迅速崛起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高地,成为广州创新动能“东进”的典范。
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区域,北京市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建设得如火如荼。作为京冀之间重要的跨市地铁标志性工程,它将河北省廊坊市北三县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直接连通。未来全线通车后,从廊坊到副中心的通勤时间将缩短至令人惊叹的9分钟。这短短9分钟,承载着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冀深度融合、打造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战略重任。
“软联通”提升协作效率
让城市管理更顺畅
当上海地铁11号线的列车缓缓停靠昆山花桥站,车门开启,迎面便是苏州地铁11号线的站台。无需出站,无需二次安检,甚至无需切换手机APP购票,梁颖仪随着人流,几步之间便完成了从“申城”到“苏城”的跨越。
“以前换乘要走好长一段路,现在就像在同一座城市的不同线路间换乘,至少节省了15分钟。”梁颖仪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说,这种“无缝换乘”的体验,让她每周往返上海上班与苏州探望家人的路程变得格外轻松,“‘双城’的感觉真的越来越淡了。”
梁颖仪感受到的“同城化”便捷,正是跨市地铁建设催生的“软联通”硕果。它超越了物理轨道和钢铁列车的范畴,指向城市间管理协同、服务贯通、规则统一等更深层次的制度衔接与资源共享。如果说轨道是“硬连接”,那么高效协同的运营体系、互联互通的服务标准、共建共享的应急机制,便是打通城市壁垒、提升区域一体化服务能级的“软实力”。
“跨市地铁的最大挑战在于属地协同管理。”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相关负责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跨市地铁运营的难点,“线路跨越不同行政区域,站点、区间、设施的运营监管职责如何划分?应急信息如何实现高效共享与联动响应?这些都是‘软联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上海与苏州的合作,提供了破题的范本。为了实现两条11号线的“牵手”,上海申通地铁集团与苏州轨道交通集团组建了专门的运营管理对接小组。
票制互通是基础:上海“Metro大都会”与苏州“苏e行”APP实现票务互认,乘客“一码通行”,彻底告别重复购票的繁琐。安检互信是关键:双方遵循“属地负责、协同管理”原则,建立了互认互信的安检标准,乘客一次安检即可畅行两线。信息共享是保障:共建联合指挥中心,实现运营信息实时互通与应急指挥高效联动。设施互联是支撑:精心设计的同站台换乘模式,将物理换乘距离压缩到最短。
正是这些细致入微的协同,支撑起总长123.4公里、日均客运量近百万人次的庞大网络高效运转,让“如居一城”的体验从愿景变为现实。
“软联通”的深化,必须构建起安全可靠的生命防线,跨市应急管理是协同的重中之重。沪苏两地地铁公司共同制定了详尽的跨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了常态化的应急演练与信息通报机制。面对突发状况,双方能够迅速启动预案,跨区域调配救援力量和物资,实现应急响应的无缝衔接,为乘客安全构筑起坚实的跨城屏障。
规则机制的“软联通”,正为跨市地铁的持续“上新”铺平道路。
国家层面,交通运输部已出台系列管理办法,为跨城轨道交通线路在运营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设施设备维保、服务质量评价等方面,建立起高效协同管理的制度框架。
地方层面,各城市群积极探索:根据潮汐式通勤特征动态调整服务时间与班次密度,优化站点衔接提升换乘效率,推动服务标准统一……一系列创新实践,正不断丰富着“软联通”的内涵,打造出互联互通的“区域样板”。
轨道互联推动资源流动
让产业发展更迅速
“道路通,人气旺,产业兴。”这朴素的九字箴言,在跨市地铁延伸的脉络中,正焕发出崭新的时代内涵。
“一条条跨市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接连开通,在有效满足人民群众跨市域通勤需求的同时,更对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撑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有关负责人的评价,道出了轨道交通在区域融合中的战略基石地位。
跨市地铁,正以其便捷、准点、低成本的核心优势,超越单纯的通勤工具属性,成为驱动城市群、都市圈内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关键要素高效自由流动的“黄金通道”,为区域融合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澎湃动能。
跨市地铁“穿针引线”,产业融合渐入佳境。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佛地铁早已超越交通线意义,成为产业协同的“融合剂”。佛山三龙湾科技城内,一家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的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深有感触:“地铁开通后,不仅员工通勤更方便,更重要的是,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广州的研发资源、人才高地与佛山的制造基础、产业空间紧密联结起来。”
依托便捷的地铁网络,佛山积极承接广州的创新溢出,大批科技企业在此落户生根,推动当地从传统制造重镇加速向智能制造高地转型。类似的场景在东莞、珠海等城市同步上演,广州地铁网络的持续外拓与周边城市轨道的紧密衔接,正重构着大湾区的产业版图,加速形成分工有序、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
要素奔涌,活力迸发。跨市地铁网络的完善,如同打通了区域经济的“任督二脉”。在广东,去年5月,串联东西向5城的4条城际轨道实现首尾贯通;南北向5城的连通项目也已启动。深圳近期发布的城际轨道规划中,11条跨市线路(如穗莞深、深惠、深大城际)正加速建设。密集的轨道网,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引导着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湾区城市间快速、有序涌动,让广州、深圳等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得以更充分地释放。
“城市竞相发展地铁的背后,深层次是对高端要素,尤其是对‘人’的争夺。”刘岱宗指出。在他看来,地铁网络能有效带动沿线土地价值提升、促进产业集聚、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是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一旦人员流动实现高效化,产业整合必然走向深入,都市圈的协同效应和整体竞争力将获得质的飞跃。”
《中国城市报》(2025年07月28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