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重庆市46.2%建成区实现“海绵化”

“全域海绵”韧性城 既会“呼吸”更宜居

2025年07月29日 15:02:53 中国城市报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永超

重庆市九龙坡区龙门公园合理利用地形高差,随形就势设置雨水花园、植草沟、透水铺装等设施。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供图

如何让“钢筋水泥森林”成为人民的安全幸福美好家园?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之一是“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韧性城市建设,凝聚着“无惧风雨”的向往。透水路面“喝饱”雨水,屋顶花园变身“加湿器”,现代建筑披上“隐形雨衣”……海绵设施让山城重庆不仅有“面子”,更有“韧性”。

近年来,重庆市将海绵理念深植城市规划建设肌理,灵活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持续高质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力建设韧性安全城市,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项目2055个,现有达标排水分区535个,达标面积845.8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区总面积的46.2%。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排水防涝“骨架”

作为超大城市的重庆,“天生”面临着多重考验。“重庆属于典型的山地城市,坡地洼地并存,解决不同区域、不同地块之间的雨水管控平衡是一大难题。”重庆市城市管线综合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莫天柱表示,当下,城市发展到了“换道提质”的关键时刻,海绵城市建设正是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抓手。

既是“为雨做规划”,更是“为未来谋蓝图”,重庆市的城市规划者们深谙系统建设之道。近年来,重庆市以顶层规划为纲、传导机制为脉,让海绵理念贯穿城市建设全流程;针对山地地形特征,创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设计逻辑,在坡地利用高差建植草沟,在屋顶打造“空中花园”滞蓄雨水,在滨江地带构建多级缓冲带,通过精细化设计让每块用地“各尽其责”,形成“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立体海绵体系。

“每年遇上干旱都会导致严重缺水,就连饮水都成为一大难题;而遇到暴雨,又会引起洪水淹城。”回想过去,家住重庆市璧山区的刘大伯时常叹息。

璧山城区位于山间河谷地带,易受雨水快速汇集而引发城市内涝。2023年,璧山区启动海绵城市规划修编工作,针对璧山“两山夹一谷”的地形特征及“半城半产”的城市用地结构,构建“两屏三带多廊多点”的流域“大海绵”生态格局,因地制宜制定排水分区“弹性”雨水管控指标,分类分区进行方案建设指引,有效增强了城市应对极端降雨的韧性。

璧山区的“大海绵”只是重庆市韧性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重庆市将海绵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全流程,建立“专项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两级规划体系,全市区县实现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全覆盖,并形成动态修调调整机制。

“标准规划设计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效益评估则为科学规划和准确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指导。”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市构建了“区域+项目”的海绵城市建设评价体系,通过专家绩效评价带动,重点打造了一批特色海绵城市建设区域。

作为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的知名专家团队,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童愚率领的技术团队以“绝不放过一个问题”的执着,用专业与坚守,守护着每个海绵项目的“功能关”,见证着这座山水之城如何一步步织密“海绵体”。“雨水花园下凹深度差2厘米都会影响调蓄效果;溢流口位置低了半尺,整个项目的‘海绵功能’就打了折扣。”这是童愚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现场评估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从第一次指出问题,到多次奔赴现场复核整改细节,童愚和团队盯着施工方一点点调整坡度、校准溢流口高度,直到雨水调蓄效果完全达标才“放行”。这样的场景,多年来在重庆的街头巷尾、小区院落反复上演。大到市政道路的透水铺装,小到屋顶花园的排水坡度,只要影响海绵功能,童愚及其团队必追根究底,推动整改直至问题彻底解决。

示范带动

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再把目光聚焦重庆市渝北区仙桃国际大数据谷海绵示范片区(以下简称数据谷),这里的人行道、屋面、道路、公园就像一块块“海绵”,雨水若顷洒下来,能快速渗透到地下,路面很快就变得干爽,实现“雨时能吸水、旱时能挤水”“锁住水分”。

这样的效果,主要归功于海绵城市片区建设。数据谷融入海绵理念,通过生物滞留带、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海绵细胞”,串联地块、道路、公园水体由点及面联结成片,形成了一个雨水自然消纳、径流污染有效削减、局部热岛效应缓解的海绵示范片区。同时,数据谷打通了雨水通道,收集周围道路和屋顶雨水进入云湖,将云湖升级为雨水塘,发挥其公共海绵作用。自然净化后的雨水用于周边景观浇洒,有效节约了水资源,整体实现2平方公里内约25毫米降雨不外排。

“重庆市作为国家海绵城市首批试点城市之一,自2015年以来,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全面推进’实施路径,实现了海绵城市‘从无到有’,建设了一批海绵城市项目。”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日前,重庆市在总结各区县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优秀做法的基础上,选取了排水分区建设、城市公园、道路与广场、建筑与小区等方面17个不同类型、不同做法的项目,发布了2024年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典型项目清单。

一个个海绵城市项目建成后,给城市环境和市民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提到渝中区的大田湾,重庆人并不陌生。作为重庆唯一的市级全民健身中心,大田湾体育场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设计之初难以充分考虑消纳雨水的问题。

“之前体育场也有排水系统,但作用有限,而且只能把雨水直接排走,没法收集再利用。”大田湾全民健身中心工程师秦茂森介绍,2020年,健身中心启动改造提升工程,综合运用“渗、蓄、净、用”等手段。1.2万平方米的透水铺装,在加强路面自然渗透的同时减少地表径流,可实现雨后不积水;5处雨水花园则通过有效引导地表径流,把雨水留下来,汇入蓄水池;经过截污、沉淀、过滤、消毒处理后的雨水,通过中水回用配管系统配送至室外进行景观绿化养护、场地清洗及车库冲洗等,真正实现“让水留下来、动起来、用起来”。

从理念到实践的蜕变,从局部试点到系统成网的跨越,如今的重庆,在山水之间织就一张韧性生态网,让城市在雨洪面前更从容,在生态蝶变中更宜居,以扎实显著的成效书写着山地海绵城市建设的“重庆样本”。

数字智防

提升城市内涝治理水平

近期,重庆市正值主汛期。如何用数“智”技术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7月9日1时至2时,重庆市沙坪坝区南开下穿道灯杆气象站监测到实时降雨量达到91.4毫米,但这里并没有如往常那样出现内涝。南开下穿道是沙坪坝区东部城区的重要交通节点,曾经这里时常因周边雨水汇集,导致排水不及时而形成城市内涝。

“我们通过智慧化解决内涝方案,实现了提前预警、提前疏浚,让这里摘掉了‘老涝点’的‘帽子’。”负责排水防涝工作的沙坪坝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沙坪坝区充分运用城市内涝治理数字化应用,在南开下穿道建成“内涝点水位监测信息与交通信号灯实时联动系统”。与以往全靠人工判断、巡查相比,采用这套系统后,预判时间缩短2/3以上,对水位的判断也更为精准。

据介绍,重庆市城市内涝治理数字化应用整合地理、气象、水文等42类数据资源,集成积水风险隐患点分布图、气象水文图、感知资源图和应急资源图等“一张图”体系,形成风险点位识别整治、内涝风险精准预警、内涝预警快速响应、内涝事件闭环处置四大实战能力。

“城市内涝治理数字化应用,帮助我们实现‘雨未下、人先到’的主动防控。”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应用同时依托“AI+综合场景”双轮驱动,聚焦地铁、地下商场、地下车库等重要风险隐患点,整合700多台液位计及视频监控多源数据,构建分段、分级、分类、分层的预警体系,实现区域与点位精准预警;融合AI“计算机视觉+大语言模型”,打造积水告警智能体,赋能智能巡检和分级告警,减少无效巡查75%;搭建排水防涝知识库,生成“一点一策一案”等高质量数据集,智能推荐应急措施,使得道路积水事件大大减少。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排涝效率得到显著提升。截至目前,该应用已帮助各区县调度指挥12812人次、6963车次,跨部门工作协同6234次,平稳应对10多轮强降雨。”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重庆市将持续推进应用更新迭代,保障应用稳定高效运行,赋能城市内涝治理。同时,进一步发挥多跨协同作用,增强应用的实战实效;推进预警模型、告警模型以及内涝处置智能问答、智能复盘等智能体系开发。

《中国城市报》(2025年07月28日第12版)


责任编辑:越玥

雨水收集系统海绵城市建设雨水花园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便民利企作用凸显

中国城市报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