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力诺医药包装股份有限公司三期高端医药包装项目应用的自动化机械臂。
山东力诺医药包装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在全球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医药包装作为保障药品安全的重要环节,相关行业正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当数字化与绿色低碳成为制造业转型的必答题,一家拥有30年历史的中国民营医药包装企业,如何通过上市融资、智能制造和全球化布局,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带着这些问题,日前,中国城市报记者对话山东力诺医药包装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诺药包)董事长杨中辰,了解这家行业领军企业如何在数字化时代助力重构医药包装产业生态,朝着“成为全球客户信赖的医药包装企业”愿景稳步迈进。
助力智能制造发展
与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城市报:力诺药包中硼硅医药包装智能制造车间获评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这一案例如何解决行业痛点?在降本增效方面的具体成效如何?
杨中辰:医药包装行业长期面临“质量追溯难、过程不透明、管理粗放、成本高压、合规条件严苛”等核心痛点。医药包装产品质量稳定性直接关乎用药安全,但传统生产模式效率与风险控制始终存在瓶颈。
力诺药包通过部署MOM制造运营管理系统实现破局,中硼硅医药包装智能制造车间即通过此系统实现高质效运营。具体而言,该系统一是打通订单、排产、质检等生产全链路,实现毫秒级数据采集与全流程数字化线上化管控;二是针对核心质量参数建立实时监控报警机制,配合批次级双向追溯体系,精准定位问题源头;三是通过系统赋能实现单人多线监控,问题实时监控、分析及处理。最终实现设备综合效率(OEE)大幅提升,产品不良率、客户投诉率同步降低,审计准备时间大幅缩短。这套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重构了医药包装质量防线,让每一支安瓿瓶的质量保障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量化”,形成了可追溯、可验证的质量管控闭环。
中国城市报:公司三期项目致力于打造全球医药包装行业首家“灯塔工厂”,目前有哪些关键技术突破?
杨中辰:项目利用AI技术进行缺陷识别和产品剔除,实现产品全尺寸、外观100%在线智能检测;引入数字孪生技术,依托西门子工业云构建全流程模型,实现工艺仿真与能耗优化,降本提质增效;实现柔性制造突破,集成码垛机器人+AGV/RGV智能物流网络和自动化立体库,人力成本大幅降低。
中国城市报:智能工厂中应用了数字孪生、AI检测等前沿技术,这些技术如何与医药包装的特殊性相结合?
杨中辰:数字孪生技术通过虚拟复现窑炉热力学状态,精准优化温度曲线控制,使中硼硅模制瓶的耐水性、耐酸性达到一级标准,耐碱性达到二级标准,线性膨胀系数远超国际标准,从工艺源头确保药品长期储存的安全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AI检测技术则基于超10万例缺陷样本训练模型,实现0.05毫米级精度的物理缺陷识别,彻底扫除影响包材耐水性的潜在隐患,充分满足医药包装严苛的检验要求。
构建医药包装
可持续发展新范式
中国城市报:公司提出建设“透明工厂、绿色工厂、灯塔工厂”目标,如何在智能制造中平衡低碳减排与生产效率?有哪些行业可复制的经验?
杨中辰:力诺药包践行“双碳”战略,通过在高端医药包装项目中引入数字化能碳管理系统,将绿色低碳理念深度融入智能制造体系,在生产全流程中实现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强度的双下降。
力诺药包量化分析关键环节的碳排放特征,为生产流程优化与减排策略制定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基于数字化平台的能碳协同管理模式,以及将碳足迹评价结果转化为生产改进动力的实践逻辑,为同行业平衡低碳发展与效率提升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参考。
中国城市报:作为中国医药包装协会副会长单位与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力诺药包如何通过标准制定、培训基地建设等方式推动行业整体升级?
杨中辰:力诺药包主导或参与20余项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将自身技术积淀转化为行业共识,推动药包材领域从生产到检测的全流程规范化,为提升国产药包材质量稳定性与国际竞争力奠定标准基础。
作为全国唯一药用玻璃培训基地,力诺药包自2015年起持续开展15期专业化培训,整合政策解读、技术前沿分享及实践案例分析,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知识传递模式,基地成为行业技术交流的重要载体,为产业链整体技术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撑。
中国城市报:力诺药包上市后,市场对其智能制造和全球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3—5年,公司将在哪些领域重点投入以实现“成为全球客户信赖的医药包装企业”愿景?
杨中辰:我们在智能制造领域,持续推进生产体系智能化升级,通过技术改造与流程优化提升效率,重点扩大模制瓶、安瓿、西林瓶等核心产品的产能规模,以更稳定的供应能力响应市场需求;加速高附加值高端医药包装产品的创新研发与商业化进程,以“一站式医药包装解决方案”赋能全球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全球化战略方面,公司将以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理念为指引,深化产品全球化销售网络建设,同步推进巴西等海外项目筹备与全球总部、生产基地的布局规划,通过本地化生产与服务强化国际市场渗透力。
从“中国智造”
到“全球运营”的跨越
中国城市报:力诺药包产品已出口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提出“中硼硅产品亚洲冠军、耐热玻璃全球冠军”目标,目前进展如何?
杨中辰:力诺药包深耕医药包装和耐热玻璃30年。在医药包装领域,力诺药包中硼硅安瓿车间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中硼硅安瓿生产基地之一,公司成为“亚洲领先的中硼硅药用玻璃生产基地”;在耐热玻璃领域,我们旗下公司力诺玻璃科技生产的微波炉玻璃转盘行销国际市场,力诺药包已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硼硅日用耐热玻璃生产基地”。
中国城市报:公司拥有从制管到制瓶的完整产业链,这一模式在全球化竞争中具备哪些优势?
杨中辰:公司打破了中硼硅玻璃管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将产业链上下游深度整合,形成技术转化与生产协同的闭环。力诺药包严格控制产品原材料质量与生产流程标准,从源头确保产品性能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内部资源调配优化生产效率,降低因外部供应链波动带来的成本与周期风险。
在全球化市场布局中,完整的产业链赋予力诺药包更强的需求响应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力诺药包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避免因技术封锁或专利限制陷入被动局面。
这种模式强化了力诺药包面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等挑战的抗风险能力,实现成本可控与质量可追溯,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在欧美等高标准市场的竞争力,助力自身从单纯的产品输出向技术、标准输出转型,最终在全球化竞争中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
中国城市报:力诺药包主导多项国际、国家标准制定,并取得FDA DMF(药物主文件)号。这些成果如何助力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实施?中国药包材企业如何提升国际话语权?如何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杨中辰:通过主导或参与标准制定、构建严格质量体系及获得权威认证,力诺药包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全球化竞争力,降低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合规成本;美国FDA DMF备案号与加拿大卫生部MF备案号的获取,则直接突破北美市场准入壁垒,使力诺药包在拓展全球市场时既能通过技术标准推动行业发展,又能凭借权威资质、质量保障快速建立国际信誉,最终实现从技术输出到市场渗透的全球化战略闭环。
我国药包材企业需多维度发力,以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首先,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符合国际规范,同时关注国际法规动态,及时调整以规避风险;其次,强化技术创新,开发高端医药包装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修订,以技术合规打破贸易壁垒;再者,利用共建“一带一路”相关政策的优势,结合出口退税、共同审评审批制等政策支持,优化产业链协同体系。此外,还可通过质量提升、技术创新、品牌升级等因素的综合驱动,逐步提升在全球药包材领域的话语权和市场竞争力。
《中国城市报》(2025年08月18日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