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从“黑色煤都”到“多元新城”

陕西榆林产业革新与城市品牌的双向奔赴

2025年08月18日 11:08:20 中国城市报中国城市报记者 巩 静

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坚持绿色发展,积极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资料图为榆林市靖边县龙洲镇,一台台“大风车”迎风挺立,场面尤为壮观。

人民视觉

在我国经济版图中,资源型城市曾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工业化进程提供坚实支撑,然而,随着资源逐渐枯竭、环境压力增大,转型成为必由之路。陕西省榆林市便是典型代表,近年来在资源转型与城市品牌打造上成效显著,形象持续提升,在2024年全国地级市品牌指数百强榜中成功进入全国前50名。

“地下挖煤”曾是榆林鲜明的标签,如今氢能源公交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城市天际线被“绿电”勾勒。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正以新质生产力重塑产业肌理,以“城市品牌力”刷新外界认知。在全国资源型城市面临转型自我变革的当下,榆林的蜕变不仅是一个城市的突围,更成为传统能源基地向绿色创新高地跨越的生动注脚。

动能焕新

能源结构“由黑转绿”

榆林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储量丰富,也因此,能源产业一直是榆林经济发展的重点支柱产业。但单一的产业结构也给榆林带来了诸多问题,如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价格波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

为了摆脱对单一能源的依赖,实现可持续发展,榆林近年来大力推进产业转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煤炭作为榆林的优势资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开采和利用方式较为粗放。面对煤价下行压力,榆林深入推进煤炭供给侧改革,通过洗选煤厂建设、储备基地布局、外运通道拓展,实现“以质补价”;同时,整合升级兰炭产业,推动兰炭利用走“燃料变原料”的精深加工路线,让传统煤化工向特种燃料、高端碳材料延伸。

除了大力推进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榆林还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能源产业。榆林氢气资源丰富,每年工业副产氢供应潜力约60万吨,加之“短倒运输”等应用场景多样,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榆林乘势而为,2024年印发《榆林市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修订)》,每年拿出3亿元支持氢能产业发展,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多元化应用场景拓展,加快推进氢能产业制、储、输、加、用全链条发展。今年初,榆林首批3辆氢能源公交车正式投运,为市民带来更加环保、舒适的出行体验。榆林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氢能破局,使榆林‘煤城’转型底气更足,榆林正以全新面貌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榆林样本’。”

目前,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建成国内领先的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测试平台;总投资5亿元的华秦氢能产业园一期项目已建成试运行……一个个氢能项目落地开花,为榆林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在光伏和风电领域,榆林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大力推进光伏电站和风力发电场的建设。如今,榆林已建成多个大型光伏电站和风力发电场,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不断增加。这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优化了榆林的能源结构,减少了其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还为榆林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多点开花

非能源产业崛起

在推动能源产业转型的同时,榆林还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培育和发展非能源产业,如特色农业、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努力构建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以特色农业为例,榆林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发展红枣、小杂粮、羊肉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养殖,并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打造了一批具有榆林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榆林还以榆横等工业园区为载体,积极引进和培育装备制造企业,大力发展能源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等产业。目前,榆林已初步形成了以能源装备制造为核心,涵盖汽车零部件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等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如今,榆林市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速,立体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国内首架商载3吨级别大型无人运输机在榆林市靖边县无人机专用测试机场首飞成功,将对航空物流提供更大的便利。凭借不断提升的交通物流能级,榆林成功跻身陕甘宁蒙晋交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榆林市府谷县镁产业的崛起,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自2002年首家镁厂点火后,历经23年的发展,府谷县镁产量连续13年居全国区域第一,其中,2024年产量达53.72万吨,同比增长46.98%,占全国总产量的52.35%、全球的47.54%。府谷县镁产业在全球市场中地位举足轻重,为全球镁供应链提供了坚实支撑,是名副其实的“定海神针”。

文旅塑魂

城市品牌添内涵

城市品牌是城市形象的集中体现,对于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榆林因丰富的煤炭资源而被外界称为“煤都”,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榆林的城市品牌塑造。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榆林近年来在城市品牌影响力打造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努力将榆林打造成一个具有多元魅力的城市。

榆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此,榆林围绕“一核三带”布局,全力塑造独特文旅品牌。以榆林古城为核心,串联形成沿黄河、沿长城和沿“转战陕北线路”三条文化旅游带,打造出“陕北榆林过大年”“清爽榆林”等节会IP,吸引游客前来体验陕北风情。同时,榆林积极推进石峁遗址文化旅游区创5A级景区,全市旅游数据呈爆发式增长。2024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4113.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1.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18%和21.74%,文旅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

因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榆林生态环境脆弱,是全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经过多年努力,榆林在生态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如今的榆林,林木覆盖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榆林充分利用这一改善趋势,积极塑造生态文化品牌。2024年,30多名来自非洲的生态、环保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赶赴榆林考察治沙工作。其中一位专家感叹道:“榆林太美了,希望以后还能再来这里,相信榆林会越来越好。”榆林的生态治理经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誉,为提升榆林的城市品牌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农产品品牌建设同样成果丰硕,榆林建成脱毒马铃薯繁育基地,“小土豆”变身致富“金名片”;“榆林山地苹果”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累计斩获果王大赛、优质苹果奖等国家级荣誉84项;“米脂小米”被农业农村部纳入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成为陕北优质农产品的代表。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榆林,品牌建设多点开花,实现了从“产品输出”到“品牌输出”的真正转变,正以全新姿态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其在品牌打造上的成功实践,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资源型城市的品牌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中国城市报》(2025年08月18日第09版)


责任编辑:越玥

陕西榆林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