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普华永道联合发布了《机遇之城》系列特别篇的第一份报告《深港融合,共促两地发展》,聚焦深圳与香港两地的经济发展机遇。
该报告筛选出生物科技、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金融科技、新能源汽车、新能源6个优先发展合作领域,推动深港两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俞建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夯实的发展基础和卓越的发展前景,通过前瞻性的驱动政策和创新性的合作模式,在一些重点行业领域开展深度融合与合作,有助于对行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和带动区域整体的发展。
《机遇之城》系列特别篇《深港融合 共促两地发展》发布会现场。朱俐娜摄
深港经济总量逾5万亿元,占大湾区45%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深圳和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对国家“引进来”和“走出去”具有重要作用。
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2021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规划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十四五”规划还提到,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为重点,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带动全国经济效率整体提升。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
在此基础上,《机遇之城》系列特别篇的《深港融合,共促两地发展》报告立足于全球视角,结合中国的实际发展和城市特色,对深圳和香港的融合发展进行了多角度研究。
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级城市群,拥有超过8600万人口,并且在2020年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11%。按照2020年的数据,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面积规模及经济增速,均已超过包括东京湾、纽约湾和旧金山湾在内的世界其他三大湾区,而深港两个城市的经济总量合计逾5万亿元,占整个大湾区的45%。
普华永道中国市场主管合伙人梁伟坚认为,深圳和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其中两个重要的中心城市,充分、积极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引领作用责无旁贷,深港融合发展有利于开拓新的双城发展模式和在重要前沿行业领域加深合作。
普华永道中国思略特合伙人金军(左),普华永道中国市场主管合伙人梁伟坚(中),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俞建拖(右)。普华永道供图
深港优势互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协同效应
过去,深圳和香港的合作模式通常是“前店后厂”,而现在已经发展成“双城经济”。
在去年3月发布的《机遇之城2021》中,2021年的47个城市排名结果显示,深圳总排名第3,香港则总排名第10。
那么,深港融合还有必要吗?对于深圳来说,香港的影响力是否有所降低?
“这是一种误解,深港融合是在立身自有优势的前提下,利用对方的优势来弥补自身的短板和劣势。”俞建拖说,“深圳不止要做中国的头部城市,更要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大都市,香港仍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作为深圳发展的范本。同时,香港需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根据“十四五”规划和《规划纲要》的相关政策,该报告从20多个科创产业中筛选出十大合作产业。
考虑到市场环境和协同效应,经过进一步筛选,报告提出6个最适合深港优先合作发展的产业,分别是生物科技、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金融科技、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这些合作领域将成为未来深港两地经济的重点发展方向和投资机遇。
“这6个行业均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既符合国家战略,又符合深港的未来发展前景。‘新’代表着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特色,同时在行业发展中,起到了标杆作用。”普华永道中国思略特合伙人金军表示,推动香港和深圳的科创合作,善用两地优势,实现两强联手,对两地和区域的长期经济发展都十分重要,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从而推动整个大湾区的发展,为国家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应。
深港融合是怎样实现优势互补的呢?
以生物科技为例,报告中显示,香港和深圳在生物科技方面各具优势,香港在生物科技的前沿科研达到了世界级水准,并且香港很多大学已经在深圳建立了各自的学术中心。而深圳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可以将香港的研究成果产业化。香港在基础研究方面实力雄厚,深圳在人工智能领域较领先,两者结合各自优势,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各展所长,各自负责医学工程和软件编程的开发及质量管理。
关于深港融合对经济的影响,金军认为:“香港有很多金融积累,还有国际化方面的优势。深港融合并不是把制造业搬到香港,而是让香港成为深圳的国际化依托,也就是说,中国的产业国际化、企业国际化可以把香港作为一个载体。这样的优势互补,对于我国经济体量的扩大和中国企业在世界上影响力的提升有明确作用。”
专家:预计北部都会区的流浮山、洪水桥最先出成果
2021年10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特区立法会发表其任内第五份《施政报告》时,首提“双城三圈”空间概念,“双城”是香港和深圳,“三圈”即由西至东分别为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和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
《深港融合,共促两地发展》报告中对香港北部都会区的产业定位进行了解读。该报告显示,
北部都会区配合大湾区和深圳前海发展,应以这6个优先合作领域为主轴,以完善的深港融合模式发展创科产业,构建香港第二个经济引擎,同时融入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大局。
也就是说,北部都会区将成为香港发展创科产业的核心区域。
金军表示,在地理空间上,北部都会区让深圳和香港的连接更加密切,这有助于产业结合、人才结合等方面的创新措施落地,让深港融合能够更快见效。
据了解,北部都会区有四大发展区。其中,流浮山、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是面向前海的金融科技、监管科技的核心商业区;新田科技城是深港融合的创科新中心;罗湖/文锦渡综合发展枢纽是体验式体育休闲集中地;新界北新市镇是香港农业科技和生态旅游新区。
普华永道香港基建服务咨询合伙人陈国辉预计,在北部都会区,最先看到建设和发展成果的地区是流浮山、洪水桥,因为这个区域对面就是深圳的前海,如果交通顺畅,流浮山、洪水桥的潜力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