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永德实践”探索非遗助残新模式:“我终于知道自己是谁了”

2025年07月25日 21:53:09 中国文化传媒网饶定烈

“永德实践”以自己的探索定义了残疾人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受助者,而成为文化传承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创新者。

国家级非遗项目傣族手工造纸技艺传承人金小页为参加培训的残疾人做演示 永德县委宣传部供图

日前,在2025年永德芒果之乡文化旅游节上,云南省永德县永康镇“凤凰花开美丽工坊”展区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

云南省永德县地处滇西南边陲,聚居着汉、彝、佤、傣、布朗等22个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然而,受地理条件限制,当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残疾人就业问题尤为突出。2016年起,永德县开始探索“非遗+助残”模式,通过系统培训让残疾人掌握非遗技艺,并帮助他们成立合作社、打通销售渠道。自2025年6月以来,当地通过系统培训、产品代销和订单承接等方式,培训残疾人60余人次,为残疾人提供居家就业的机会,实现增收超4万元。

二十年前的一场意外让当地村民李阿才失去了左臂。曾经的他认为自己已无法劳作,整日消极。直到参加县里组织的佤族织锦培训班,李阿才发现单臂也能织出美丽的图案。通过学习非遗技艺,李阿才明白,身体的缺陷并不影响他创造美的能力。“织布机就像我的另一只手。”李阿才说。如今,他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培训了十几名残疾人学员。

同样在永德,聋哑姑娘张树梅通过彝族刺绣找到了表达自我的方式。针线就是她的语言,一幅幅绣品讲述着她对生活的理解。对当地残疾人来说,非遗传承给予的不仅是一技之长,也是重拾信心的机会。

永德县“非遗+助残”实践的成功,关键在于构建了一套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县残联与文旅部门通力合作,邀请非遗传承人设计专门针对残疾人的简化版技艺流程,建立“师傅带徒弟”的长期辅导制度,组织残疾人非遗作品展销会,开发电商平台拓宽销路,聚力突破传统助残方式的技术瓶颈和可持续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永德注重保持非遗的本真性,不是简单地将残疾人纳入现有传承体系,而是根据残疾人的自身特点创新传承方式。例如,傣族制陶原本需要站立操作,改为坐式工作台后,既保留了传统技艺核心,又适应了肢体残疾者的身体条件。这种适应性创新使非遗传承与助残事业相得益彰。

在永德,许多残疾学员来自少数民族。通过学习本民族技艺,他们不仅获得了经济收入,更找回了文化认同。傈僳族小伙王建国因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学习本民族口弦制作技艺后,他说:“我终于知道自己是谁了。”这种文化认同对残疾人的心理重建尤为重要。同时,残疾人的独特视角也为非遗注入了新活力。盲人学员制作傣族陶器特别注重触感,开发出适合视障人群欣赏的“可触摸非遗”,拓展了传统技艺的表现维度。这种双向赋能让非遗传承与助残事业都拓展出更丰富的内涵。

站在更广阔的视角来看,“非遗+助残”的永德经验还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启示。在城市化进程中,在农村生活的残疾人往往面临更大困境。实践证明,扎根乡土的非遗资源可以转化为残疾人自力更生的资本。这种在地化解决方案,比简单的外出务工或救济补助更具可持续性。目前,永德的非遗工坊已发展到17个,形成了一定规模效应。未来,在加强品牌建设、提升设计水平、拓展高端市场的助力下,这一模式将释放更大能量。更为重要的是,“永德实践”以自己的探索定义了残疾人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受助者,而成为文化传承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创新者。

在永德的绿水青山间, “非遗+助残”正编织着动人的文化图景。非遗传承在这里超越了技艺层面,成为照亮生命的火炬。当李阿才的织机声、张树梅的绣花针、王建国的口弦音在山谷中回响,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脉动,更是生命尊严的宣言。在这条非遗助残的道路上,永德人用双手编织的不仅是精美的工艺品,还是一幅更具包容性的社会图景。


责任编辑:张阿嫱

文化传承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