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讯(记者 王薛淄)4月11日,以“聚力新质消费 加速融合创新”为主题的2025中国消费经济论坛在北京举办。在本届论坛上,消费日报社联合(国家)食品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同发布了《食品产业变革与消费趋势分析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餐工业化研究中心、(国家)食品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袁超对报告进行了详细解读。
袁超表示,报告揭示食品产业六大消费趋势与五大未来方向,预制菜、细胞培育肉等赛道加速产业变革,为食品行业企业家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企业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
产业变革:多维度升级与新兴亮点凸显
袁超指出,我国食品行业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一直以来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2024年,规上食品加工企业达43万家,总产值超9万亿元,虽增速较“十三五”末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个位数的平稳增长幅度。其中,预制菜、植物基食品、宠物食品等细分领域表现亮眼,增长速度迅猛,引领食品产业增长。同时,食品产业聚集度不断提高,百亿级企业及头部企业营收占比持续增长。
从产业结构来看,深加工比例不断提高,从过去以农产品粗加工为主,到2023年底,深加工比例增长至42%,新兴品类如功能食品、宠物食品增速高于传统粮油及主食产品。区域格局也发生演变,传统粮油产区山东、河南、广东等省份占比有所下降,而四川成都郫县、广西柳州等地凭借特色食品食材开发,实现了快速增长。
在发展水平上,我国食品产业正从劳动密集型向创新驱动跃升。智能制造水平提升,在乳制品、饮料、复合调味品等成熟细分领域,涌现出大量标准化、工业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部分工厂实现全自动无人工厂、“黑灯工厂”。食品企业更加注重绿色制造,单位产能消耗及碳排放逐年下降,产业标准也不断健全和升级。
科技创新方面,前沿食品加工技术取得显著进展。合成生物学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量产,细胞培养肉技术产业化元年即将到来,部分产品成本已低于传统肉制品原料。此外,工业与数字化应用技术在食品领域紧密结合,工业5.0智能工厂中食品机器人协同范式密度达到150台/万人,区块链技术在食品安全追溯和提振消费者信心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消费需求:六大结构性变化引领新潮流
报告指出,食品消费者需求呈现出健康诉求转向科学量化,便捷需求催生“碎片化餐饮革命”,情感价值成为新支付货币,可持续消费从理念到行动,数字化重塑消费全旅程,代际需求分化加剧六大结构性变化。
一是精准营养与健康诉求强化。过去十年,食品消费主要聚焦于解决“吃得饱”问题,对营养健康关注不足,糖尿病人群、三高人群、超重肥胖人群比例较高。如今,消费者对精准营养和健康的诉求逐渐强化,不同人群根据自身营养体征选择不同食品,如运动员、健身人群选择高蛋白食品,糖尿病人群关注低GI食品。同时,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食品功能成分,药食同源概念也得到较好体现。
二是便捷需求催生餐饮革命。便捷需求与营养精准健康需求是食品行业两大主要需求。预制菜等预制食品的兴起,满足了年轻人和餐饮企业节省时间、稳定品质的需求。中央厨房和预制菜生产工厂将产品前处理或基础调味工作完成,餐饮企业及消费者只需简单复热即可出餐,催生了餐饮行业的革命。
三是情感价值成为新支付货币。随着民族自信心的提高,国货国潮文化与食品结合日益紧密。食品企业挖掘当地食材背后的故事,将历史文化与产品紧密结合,消费者愿意为文化带来的附加值和情感价值买单,如北冰洋、大白兔等企业通过打文化牌获得市场认可。
四是可持续消费理念逐渐落地。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食品行业得到推广,“双碳”经济促使企业推行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建设,通过植物基替代动物源、细胞培养与植物基混合应用等方式减少碳足迹,部分创新理念消费者对植物基食品和低碳零碳产品接受度较高。
五是数字化重塑消费全旅程。数字化对食品消费产生虚实两方面影响。一方面,针对“Z世代”等年轻消费者,VR技术可展示食物营养成分和构成,模拟消费过程中的香气和风味特色,吸引追求好玩、猎奇的消费者;另一方面,智能终端将厨师的传统经验和手艺标准化、数字化、模块化设计,融入到智能料理机、炒菜机器人等设备,重塑了消费全旅程。
六是代际需求分化加剧。“Z世代”年轻消费者在直播带货、知识性吃播等场景中表现出较高的消费转化率,愿意为学习和体验过程中的情绪价值消费。而“银发族”方面,我国老龄化率已达22%,进入超老龄化社会,老年食品研发和需求成为刚需,特医食品逐步从全营养食品转向特定全营养,部分已纳入医保。
未来趋势:五大方向引领食品行业发展
报告预测,未来,食品产业将朝着精准营养工业化、蛋白质来源革命、人机共烹时代、负碳消费闭环、食品即服务等方向发展,重新定义产品价值,推动行业持续创新变革。
一方面,功能产品传统成本有效下降,产业化程度将得到提升,且从大众化向个人精准营养个性化转变。特医食品部分产品已纳入医保,预计明年更多产品将纳入医保目录,市场变革显著。
另一方面,细胞肉培养成本显著下降后,产业化程度将更高。这不仅是蛋白质来源的变革,也是保障国家食品安全的有力措施,消费者对其接受度较高,将引发第三次食品生产革命。
同时,智能终端与菜肴味觉数据库等结合,通过算法加持,普通工人经过短期培训即可熟练烹饪美味菜肴。技术演进将重新定义厨房边界,重构现有餐饮消费场景,人机共烹时代已经来临。
此外,“双碳”经济以及“体验经济”升级背景下,加工企业在能耗控制、碳捕捉、包材等方面不断进行技术突破。2025年食品碳标签有望接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碳积分对成本节约和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食品行业应更加关注可玩性和情绪价值,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价值体验。未来,“食品即服务,服务即食品”的理念将重新定义产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