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实施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宋辽古道学术考察及文献整理》的获批,在学界引起不同凡响。2024年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河北省域内宋辽古驿道文旅价值研究》的获批,使得河北省域内宋辽古驿道文旅价值开始备受关注。基于宋辽古驿道的研究现状,宋辽古驿道衡水段文化资源整合与旅游活化,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宋辽古驿道是“澶渊之盟”缔结后,宋辽长达百年友好往来的陆路交通要道。此驿道南起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向北经过边关雄州(今雄安新区),进入辽境,跨越燕山,到达辽朝皇帝的四时捺钵(辽帝四时游猎中岁以为常的“行在”),所以终点不一。该驿道衔接中原大都与草原腹地,见证了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融合。
宋辽古驿道基本贯穿了河北省全境,宋境包括邯郸、邢台、衡水、沧州、雄安新区、保定,辽境包括唐山、承德。结合北宋王灌奉诏编纂的《北道刊误志》与其他文献,我们确定衡水段古驿道的区划范围,主要包括今天的枣强县、冀州区、桃城区、武邑县、武强县。宋辽古驿道作为双方交聘往来的官方驿道,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它既是一条自然通道,也是一条凝聚着诸多人文色彩的文化通道。
二、衡水段宋辽古驿道历史文化资源
宋辽古驿道衡水段沿线遗留的文物古迹,以及与宋辽相关的人物、故事与传说等,都属于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宋辽时期民族的融合,更见证了宋辽时期民族文化精神。
(一)文物古迹
1、溃水堤宋辽作战期间,杨延昭驻守武强一带,利用武强境内的滹沱河水筑堤拦坝,修造了貌似今天水库样的“三溃水”阵,以抵御辽军南犯。全堤逶迤在武强境内75公里,高7-8米,宽15米左右,成为巍然挺立在无垠平原上的“长城”。溃水堤遗址现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2、董氏宗祠 枣强县旧县村原有董氏宗祠,曾出土过刻有“董氏宗祠”字样的石刻门楣,上标记“祥符癸丑重修”,“祥符癸丑”即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此石刻门楣及其在清代道光年间拓片尚存。据《乾隆枣强县志》记载,明代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重修董氏宗祠,并雕董仲舒坐姿石像(高约2.5米)一尊奉于内。1982年7月,董仲舒坐姿石像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正式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中国白酒地缸发酵博物馆中国白酒地缸发酵博物馆作为国家4A级景区,讲述了国家非遗衡水老白干的酿造历史。宋真宗年间,衡水县城(旧城)已有“衡水三绝”之说,即“金烧、玉菜、红寿桃”,其中“金烧”指的是衡水烧酒。据文献记载,宋代朝廷开始重视对酒的管理,并开始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从而开创了榷酒机构“酒务”。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曾记载宋神宗熙宁十年以前冀州(十四务)的酒课岁额在五万贯以上,由此可见,冀州衡水酒在宋代就是利税大户。
4、景州塔景州塔位于景县城内,原名“释迦文舍利宝塔”,简称舍利塔。经历了千年之久的景州古塔,曾数次重修。最早是齐、隋重修,后有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又重修,这次的重修奠定了现在景州塔的基础,以后的多次重修,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历史名人
1、宋辽使臣途径衡水
“澶渊之盟”后,宋辽建立互派使者的制度,如吉庆凶吊、贺正旦,皇太后、皇帝生辰等重大事情。一百二十多年里,宋、辽先后派出1600多名正式使者,构成了独特的宋辽古驿道文化。宋朝有不少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曾经都是这条驿道上的过客。如富弼、宋祁、韩琦、包拯、欧阳修、王珪、王安石、苏轼、苏辙、沈括、刘敞、苏颂等,都曾被北宋皇帝任命为使者。辽朝又称契丹大国,权贵均为契丹宗族,如耶律和萧二姓。耶律迪、耶律宁、耶律防、耶律合住、萧英、萧禧、萧从顺、萧偕、萧智可、萧慎微等曾分别经此驿道出使过北宋。
2、衡水籍北宋名人
耿全斌(?一1008),冀州信都人。宋太宗即位前,曾拦路拜见,自荐才能。宋真宗召问边境事,耿全斌口述防边方略,颇为得体,甚得赏识。后迁知安肃军(今徐水县),契丹来侵,进抵河边,耿全斌派其子耿从政焚烧桥寨,而自率精兵击败契丹军。耿全斌后出任冀州刺史。
荆嗣(?一1014),冀州信都人,北宋大将荆罕儒侄孙。景德初年,荆嗣奉命率兵赴冀州,防御辽兵南下;宋真宗亲征北上,荆嗣又率部去澶州护驾。荆嗣一生叱咤于抗辽前线,身经一百五十余战,为北宋抗辽名将。
张存(984-1071),祖籍深州,后迁冀州。曾担任大名府朝城县令,受到知府寇准赏识异待。后入朝知开封府,再为河北都转运使。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三月,张存死于冀州,终年 88 岁,谥恭安。其婿司马光为其撰碑文。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北宋哲学家。其曾祖父邵令晚年举家迁衡水。后邵雍隐居苏门山百源,后人称他百源先生。邵雍凭诗来往的朋友有司马光、吕公著、富弼、程颢、程颐、张载等人。他一生著作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等。
田况(1005-1063),字元钧,祖籍冀州信都。颇得宋仁宗赏识,有文武才略,喜论政事,著有《奏议》三十 卷、《金岩集》二卷及《儒林公议》二卷等。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病逝,终年58岁。赠太子太保,谥宣简。
(三)历史事件
北宋时期冀州属河北东路,包括如今的南宫、冀州、枣强、武邑、景县、桃城、阜城等县市区。在文献记载中冀州是宋辽古驿道中重要的驿站,保留了诸多北宋重要的历史事件。
1、冀州扩城与榷盐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为防御契丹,冀州增修汉代所建信都土城,范围扩大至24里,护城河深、宽均为7尺,成为历史上冀州城区域最大时期。建隆四年(963年),政令冀州城外20里通行盐商。元丰七年(1084年)冀州榷盐,半年获息10万缗。
2、冀州官吏多有建树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十二月十日,知冀州张旻在城南大败契丹,斩杀千余人,夺得马百余匹。宋咸平五年(1002年),冀州团练史石普,依据冀州多产碱硝,利于制造火药之便,首次将火药用于军事,研制了火球、火箭等多种火攻兵器。宋真宗令其演练,率辅臣同观,甚为喜悦。后用于军事,为防外侵增强了军力。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十一月己未,契丹逼近冀州,知冀州王屿击败契丹人。宋元丰七年(1078年)知冀州鲁有开,“民诵功绩”,宋时政要黄庭坚、苏轼赠诗赞扬。
3、冀州增筑旧城事件
工程出现质量问题,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在北宋已相当完善。如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对冀州增筑旧城的摧塌事故作出责罚,宋神宗曾有诏书:“冀州增筑旧城,未几已有摧塌,董役使臣重行责罚,不用赦原,河北兴役处,依次约束。”
4、杨延昭曾在景县任职
北宋名将杨业去世后,其子杨延昭便担负起了沿边的抗辽重任。雍熙北伐之后,杨延昭先后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等地任职。杨延昭守卫北方二十多年,屡败辽军,宋真宗曾称赞他“治兵护塞有乃父之风”。
(四)民间传说
1、杨六郎与苏皋庙
相传宋辽交战,领兵元帅杨六郎命一位将军回朝搬兵,不料将军途经武邑不幸因病去世。后来宋兵得胜,杨六郎班师回朝,路经武邑想起这位将军,专程到坟墓前看望。杨六郎下令士卒每人兜一兜土为将军添坟,于是就堆成了一座大土山。后人为纪念死难的将军,还在山上修了庙宇,起名苏皋庙。苏皋庙香火旺盛,历经几个朝代。
2、武邑城是座金牛城
据说杨六郎抗辽期间,大摆牦牛阵。期间逃出了一只青牛,跑到武邑。后来,从峨嵋山来了一位老道士,来武邑找牛,说是太上老君让他的青牛下凡来帮助杨六郎摆阵破敌,谁知破敌后,牛却不愿回天庭了,便藏在武邑大草甸子里。还有的传说,青牛被降服后,太上老君就把它困在武邑,东关土岗是牛尾巴,西关是牛头节,西街宅后和村南的两眼井是金牛眼,所以说武邑城是金牛城。
三、文化资源整合与旅游活化的建议
宋辽古驿道不仅促进了宋辽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往来,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该驿道的许多地段一直沿用到近代,今天很多现代化公路和铁路的走向仍与之大致相同。开展宋辽古驿道衡水段综合研究,是落实建设旅游强省部署要求的有力举措,是落实“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战略部署的重要抓手,对衡水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建造衡水段宋辽古驿道博物馆
宋辽古驿道在衡水段辐射范围比较广,涉及冀州、枣强、桃城、武邑、武强、景县、阜城等县市区,散落着代表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如果在冀州建立一座宋辽古驿道博物馆,把散落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如历史人物以蜡像的形式、文物古迹以图片的形式、宋辽两国交聘礼单以图片的形式等为依托讲述驿道驿站故事,打造历史场景,让游客行走在宋辽古驿道的时光隧道中,隔空对话历史沧桑,体验厚重历史文化,切身感受宋辽文明的洗礼。
充分利用文物古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宋辽礼单、民间传说等文化资源,古为今用,赋能文创产品,对提升衡水城镇文化品位、增加衡水吸引力、扩大衡水知名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设计制作宋辽服装以出租或售卖的形式,让游客身穿宋辽时期的服装,体验“梦回宋辽”的穿越,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物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历史故事都活起来,融进人们的血脉里,从而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发起衡水段宋辽古驿道徒步之旅
古驿道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多元的象征意义,而户外活动是当今都市居民重要的生活内容。如果衡水段宋辽古驿道与户外体育活动能够有机结合,既能活化宋辽古驿道,又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休闲需要,同时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利用衡水段宋辽古驿道徒步之旅,把冀州、枣强、桃城、武邑、武强、景县、阜城等县市区串联起来,挖掘和选择不同的文化主题,如激活文物古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民间传说等增加驿道沿线的吸引力。徒步沿线的仿宋餐饮、民宿设施,明确容量限制与逗留时间,还可以增加古驿道线性空间的可达性,为周边乡村村民创造就业机会。同时,加强沿线周边交通转换点、救护点、信息点等设置,完善衡水段宋辽古驿道徒步之旅与人文历史故事的乡村旅游,可以培育更多消费新热点,形成研学旅游发展新风尚。
(三)编排宋辽使臣文化交融的实景演出
宋辽古驿道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使臣代表着国家的利益,驿道驿站机构的设置能够保证使者在进入对方疆域后的安全。宋辽古驿道驿站的设置同样具有加强地方监管和军事防御的功能。宋辽驿道驿站系统的完备和畅通,是宋辽之间各种贸易能够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辽宋交聘制度的确立,不仅为两朝换取了百余年的和平环境,更促进了两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宋辽一百二十多年的和平通使,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抹亮色。宋辽交聘使职类型多种多样,既有平常的礼节性交往,也有解决特殊事件的临时出访。在衡水段宋辽古驿道上,宋辽使臣既有风餐露宿的奔波,也有推杯换盏赋诗的雅兴,为维护宋辽双方友好关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值得被后人追颂与感念。建议在园博园实景演出中,增加以宋辽使臣为主题的《宋辽古驿道》大型历史剧,再现宋辽使臣促进民族交融的盛况,把衡水深厚历史文化底蕴通过现代化的场景展示出来,不断提高衡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达到宣传衡水推介衡水的目的。
(四)打造杨家将历史文化长廊
2013年8月,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网等15家新闻媒体,采访报道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2019年11月,杨家将传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杨家将故事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由于杨家将对辽争战的故事大多发生在河北省等地,所以河北省北部与京津毗邻一带,千余年来流传着有关杨家将的许多传说。杨六郎与苏皋庙、武邑城是座金牛城的传说是杨家将忠义精神的薪火相传,溃水堤是杨家将在衡水流传的历史见证。
在衡水建造杨家将历史文化长廊,与雄县和安新境内的“六郎堤”“容城晾马台”,高碑店驿站的杨家将遗存,霸州杨六郎驻军於口关的“狼城寨”等遥相呼应,串联成链,对拓展我市旅游资源,繁荣衡水市旅游产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创立宋辽古驿道遗产廊道旅游标识系统
通过宋辽使者往来的文献记录,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将衡水段宋辽古驿道与世界遗产廊道旅游标识系统相结合,兼顾道路交通指示和游客出行导览,提取优化衡水段宋辽古驿道旅游景区和形象特色要素,完善遗产廊道旅游标识规划设计,为标识标牌高水平施工奠定坚实基础。
为适应现在数字化时代潮流,建设宋辽古道文献电子数据库。在对宋辽古驿道的地面遗存、民俗风尚、民间传说、历史文献进行全面、深入、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建设宋辽古道文献电子数据库,为社会提供咨询和服务。
(六)建设衡水段宋辽古驿道研学基地
衡水的中学教育全国闻名,积极探索综合实践育人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是衡水乃至全国中学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建立衡水段宋辽古驿道研学基地,通过活化宋辽古驿道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史鉴今、启迪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既是落实河北省研学旅游大会提出“打造一批研学、体验、消费场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部署要求,也是衡水市围绕建设全国知名的研学之都,坚持文旅融合、全景打造,建立“基地建设、导师培训、课程研发”三位一体推进机制的有力抓手。
宋辽古驿道是中原与草原两种文明的融合。沿线衡水老白干地缸发酵的“冬藏”文化、杨家将的忠义精神、董仲舒赋予儒家思想的吸纳精神、宋辽使者的睿智、王安石的坚毅、苏轼的旷达、司马光的机智、冀州官吏的作为等等,这些历史资源既可以开展人文社会科学普及教育,也可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教育、国防教育、廉政建设教育等。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研学旅游不仅能够寓教于乐,让学生更为深刻地领会知识内涵,而且能够让学生走出课堂,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拓展其视野。
宋辽古驿道作为古代陆路交通要道,沿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通过将宋辽古驿道衡水段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激活,实现文化旅游业的良性互动与共赢,不仅能够提高衡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能够提升衡水的竞争力和软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金资助: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河北文化研究项目(HB24WH020)
石柱君,河北大学博士生在读,衡水学院副教授。
刘金柱,河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