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全球每年87万人死于孤独

2025年08月12日 19:18:04 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 天津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英才副教授 于 斌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苏 洁

本报记者 钟财芬

在微信秒回、群聊刷屏、社交动态实时更新的数字时代,每个人似乎都与热闹的世界紧密相连。然而,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的报告《从孤独走向社会联系——迈向更健康的社会》(下称《报告》)显示,全球平均每6人就有1人受孤独困扰。更关键的是,2014~2019年,孤独每年约导致超87.1万人死亡。

世界越热闹,内心越孤独

晚上8点才下班的周雨(化名)打开朋友圈,发表了一条动态——“最近有点累”,短短10分钟便收到20多位好友的“点赞”,留言区却一片寂静。“我其实在等待有人问一句‘怎么了’,可能大家只是滑动时习惯性点了一下。”这位29岁的河南姑娘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我的微信好友列表很长,但想找人说说心里话时,翻来翻去也找不到合适的人。”

71岁的刘阿姨住在江西赣州的老房子里,儿女各自去异地工作、成家,基本逢年过节才回来。几年前,老伴儿去世后,她便很少出门,生活几乎卧室、灶台和电视三点一线:三餐凑合着做点,晚上对着电视打发时间,困意来袭时就去睡觉。曾经熟络的邻居,逐渐变得陌生,偶尔遇见也只有一句“去买菜啊”的客套。

中国大陆地区唯一入选《报告》专家组的学者、天津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英才副教授于斌,早在10年前就开始关注“孤独感”这一研究课题。他指出,公众口中的“孤独”其实包含两个层面:孤独感是一种主观心理体验,源于“期望的社会联系”与“实际的社会联系”之间的落差,就像周雨期待的是关心,得到的却只有点赞;社会孤立则是客观状态,指现实中缺乏社交互动,比如刘阿姨的独居生活。但客观孤立者未必都有主观孤独感,有些老人享受独处,有些年轻人即便身处人群,仍常有孤独感。

当前,孤独的代际图谱也在发生着改变,不再只是“老无所依”。《报告》显示,2014~2023年,全球约有16%的人口报告感到孤独,其中,13~17岁青少年、18~29岁年轻成年人的孤独感最普遍。于斌解释,这种“年轻化”趋势是多重社会变迁交织作用的结果。

城镇化重塑社交生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已由1949年的11%提升至2024年的67%。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居住形态已然发生深刻改变,农业社会中“鸡犬相闻、邻里互助”的紧密关系,逐渐演变为钢筋水泥之间“门对门不相识”的疏离格局。

网络制造“虚假社交”。视频通话替代了面对面交流,表情包简化了复杂情绪,网络“好友”只是点赞之交。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苏洁说,当前的社交,尤其是年轻人,呈现“高频低质”的特点,普遍缺乏深度的情感联结。加上工作变动频繁、居住地不稳定(租房、搬家),同事、朋友流动性高等,均导致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家庭正在“小型化”。数据显示,1964年中国家庭规模为4.43人,1990年首次降至4人以下,2020年仅为2.62人,“三口之家”的传统模式不再普遍,一代户成为最主要类型,传统家庭的情感缓冲功能被削弱。对老年人而言,这种冲击更明显:子女工作离家的“物理隔断”、亲友离世的“情感断联”,叠加慢病对活动能力的限制,他们的社交圈在持续缩小。当前,居家养老是最主要的养老模式,一旦缺乏社交支持,极易沦为“温柔囚笼”。

每小时近百人“孤独致死”

《报告》估计,2014~2019年,孤独每年平均导致的死亡人数超87.1万,相当于每小时接近100人。于斌表示,公众普遍知晓吸烟、酗酒等行为的危害,但往往将孤独认作一种情感问题,从而低估了其对健康的负面影响。2023年,美国公共卫生局在一份特别报告中,将“孤独”和“社会孤立”形容为一场“公共卫生流行病”,指出其分别会增加26%和29%的早亡风险,危害程度相当于每天吸15支烟。

广州医科大学团队在英国《自然·人类行为》发表的研究更是揭示了孤独与多种疾病之间的广泛关联。研究者在对47万人随访12年后发现,孤独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升高32%,2型糖尿病风险升高21%,抑郁风险增加近2倍,共计与30多种疾病相关。这些关联背后,涉及复杂的生理机制:孤独感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诱发慢性低度炎症,损伤血管内皮;扰乱血糖调节,增加代谢紊乱风险,还会让身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孤独的破坏力远不止于个体健康。美国数据显示,孤独和社会孤立相关的年度医疗成本超67亿美元;在教育领域,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高中时期经历严重孤独的学生,大学退学率是普通学生的2.3倍,“社交挫败感会削弱学习动力和自我认同”;在职场,员工孤独感每升高1个等级,缺勤率就增加11%,离职意愿提升15%,这些对于社会稳定来说都是潜在的威胁。

然而,孤独的“隐匿性”让它难以被及时干预。美国一项针对近700名医疗保健提供者的调查显示,尽管他们普遍认为孤独感不利健康,但仅12%会在问诊时主动询问患者的社交状态,这就像忽视慢病一样危险,等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干预难度将大幅增加。于斌强调:“孤独不应再被视为单纯的情绪问题,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应对的公共卫生挑战。”

世卫定出“反孤独路线图”

随着孤独的蔓延,“孤独经济”悄然兴起,“一人食”餐厅、宠物经济、独居友好型住房等商业形式发展迅速。但苏洁认为,这些“被动适应”只能缓解情绪的表面,即使是陪聊服务、AI陪伴机器人等智能交互产品,仍缺乏真实的情感联结。于斌补充道,化解群体孤独感,需从国家、社会到个人层面“主动出击”。

国家提供政策支持。于斌表示,多国已开始从国家层面应对孤独,比如,英国推出“社会处方”,将患者的社会关系情况评估纳入临床问诊,一经发现孤独相关问题便转至社区,以提供团体活动、生活社交支持等干预措施;德国推出了“孤独网络”,促进专家之间的知识交流;阿尔巴尼亚将社会联系纳入老龄化政策,西班牙则将其纳入心理健康政策。

《报告》中,世界卫生组织也制定了“反孤独路线图”,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应对框架。比如,提出加速标准化的孤独感测量工具的研究与推出,将孤独的“模糊感受”量化为“可评估指标”。

社会构建社交空间。苏洁认为,结合中国国情,社会干预可从三方面发力:一是激活社区公共空间,规范棋牌室、老年活动室等场所;二是依托居委会、村委会建立兴趣社群,让有共同爱好的人有机会交流,比如读书会;三是推广“代际互助”,部分城市已在试点“年轻人低价入住养老院”,通过陪伴老人换取租金优惠,既解决年轻人住房压力,又填补老人情感空缺。

个人进入真实互动。真实的人际互动不可或缺,苏洁给出了具体建议:如果暂时抵触社交,可先从“轻互动”开始:通过视频通话、社交平台等线上渠道,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也可参与在线兴趣小组,比如在线课程、虚拟读书会,或可逐步发展出线下交流。

生活中,做到每天散步30分钟、晒太阳30分钟、与亲友以外的人交流30分钟,比如主动和遛狗的邻居说句“天气真好”,和超市收银员多聊一句“今天菜好新鲜呀”等积极角度的开放式话题。此外,阅读、冥想、写作等活动,有助在独处时建立“与自我的联结”,也可缓解孤独感。


责任编辑:张阿嫱

孤独感心理健康社交产品于斌苏洁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