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自行车友好城市如何建立?培养慢行出行的习惯至关重要。4月26日, 由北京市交通委联合团市委举办的“慢行优先引领绿色出行,3510助力首善交通”主题骑行活动在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森林公园举行。
“3510”,是指“3公里步行、5公里骑行、10公里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现场,300余名首都青年干部以骑行的方式参与活动。此外,美团、哈啰、滴滴青桔三家共享单车企业联合签署“助力慢行优先承诺书”,表示将遵守运营规范,为市民提供优质单车出行服务。
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了解到,近年来,在“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发展理念引领下,北京努力建设步行自行车友好城市,市民慢行出行意愿持续提升。2022年,北京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3.4%、慢行出行比例达49%,创近10年来新高,北京成为首批全国“绿色出行创建城市”。
田心悦/摄
全国第一条自行车通勤专用路在北京建成
据悉三年来,北京已持续推动慢行系统设施服务水平。比如,打通6条瓶颈路的慢行系统断点,完成35.9公里独立自行车道设置和80.6公里自行车道宽度拓宽,设置非机动车一次左转路口近50处,部分商业区试点应用了智能斑马线,慢行系统连续性、安全性得到有效提升;稳步推进中心城区“两轴-三环-三横-四放射”慢行廊道建设,推动慢行系统连线成网、联网成片。
此外,北京还建成了全国第一条自行车通勤专用路,并进行东拓、西延、南展工程;强化区域慢行环境综合治理,打造了朝阳CBD、东城王府井等独具特色的慢行系统示范街区;同时,加强水路绿三网融合,建成了玉渊潭滨水路、三山五园绿道等巡河路、绿道与慢行系统互联互通工程,慢行出行品质显著提升。
城市副中心2025年慢行里程将超1500公里
“十三五”期间,北京通州区城市副中心也在持续推动慢行系统建设、提升慢行系统出行品质、提高慢行交通出行效率。如今,城市副中心绿色出行比例已达74.5%。
据悉,在保障慢行交通者“路权”方面,2020年以来,城市副中心已累计完成82条主干路共计66公里的慢行交通标线施划工作,实现自行车图标和导向箭头“应标尽标”;同时全面开展路幅宽度12米以上道路非机动车道摸排整治工作,确保非机动车道通行宽度达到2.5米以上,共计完成33条路12.8公里整治任务,保障自行车“路权”。
城市副中心还将重点提升老城地区58.5平方公里慢行系统出行环境,目前已完成36条城市道路慢行系统改造约38公里,打造了永顺示范区及梨园地区、文旅区周边慢行系统示范区。
到2025年,城市副中心慢行系统里程将突破1500公里,形成行政办公区、老城地区、文旅区、运河商务区、城市绿心等区域连片成网的交通体系,构建绿色、畅通、便捷、舒适的慢行系统交通网络。
2022年北京共享单车骑行比例提至17.5% 日均周转3.02次
随着慢行系统不断完善,自行车出行正回归城市。记者从北京交通委获悉,北京市骑行比例已由2014年的9.4%提升至2022年的17.5%,这一增长趋势在全面引入共享单车服务后尤为显著。2022年,全市共享单车骑行量达9.68亿人次,车辆周转率由2019年的日均0.9次提升至3.02次。
为提供更为安全舒适的骑行体验,北京市交通部门表示,今年将组织共享单车运营企业逐步对现有车辆进行更新置换,新车在车身清洁、刹车安全、快拆维修及车辆定位等方面全面升级,将太阳能板位置前置,进一步保障车锁电量;利用差分技术提高车辆定位精度,确保有效入栏结算管理;车身加装防粘涂层,最大限度的减少非法小广告的张贴等;同时,在全市施划了超过2.6万个自行车停放区,建成了1181个共享单车入栏管理区,核心区轨道站点实现了电子围栏全覆盖。
哈啰相关负责人则表示,今年在京将置换不少于5万辆单车,将投放到各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这些新引进的车辆全部为高精度轮毂锁车,以替代目前的马蹄锁车,其最大好处是定位更精准,有助于减少因定位问题导致的锁车难问题;还将把之前在门头沟区进行测试并取得初步成功的“垂直停放”技术逐步推广到中心城区,助力改善路面停放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