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软实力的主要内容,也是一个地域的精神风貌。北京市大兴区北臧村镇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格局和人才兴镇的高点站位,加速向体现“新国门印象”的文化特色小镇转变。正因为重才惜才、敬才爱才,人才带动的发展要素不断地向北臧村镇荟聚,产业势头强劲,事业蓬勃发展。
2023年4月底开始,由北京市大兴区委宣传部指导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北臧村镇第二届幽州台文化发展论坛”及其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论坛及其系列活动深度探讨新国门背景下营商环境与人才资源聚合,研究乡村振兴与本土化智力资源融合、品牌文化魅力与永续创新等问题。
最美五月天,绿湾凤蝶翩。论坛结束后的第三天,正赶上五一长假,利用难得的闲暇,我们采访了当时论坛发言的的清华大学刘敬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罗安宪教授、天津大学朱康有教授、人民出版社总编室副主任段海宝编审、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罗道全教授5位文化学人,试图通过进一步访谈,深度理解幽州台文化论坛举办的时代价值。
幽州台文化发展论坛专家教授在永定河绿色港湾 “中国印”雕塑前合影
人才发展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心
问:审批效率、投资环境、市场活力、办事成本、企业获得感等等,这些都是营商环境的目标追求。您对良好环境和氛围塑造是如何理解的。
刘敬东:营商环境,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人才发展的环境问题,因为人才是创新创业的主体,更是营商的主体,如果不能吸引聚集人才,那说明我们的营商环境还不是一流的,还有短板。北臧村镇作为新国门,一定要始终把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作为工作重点,从政策环境打造、社会环境营造、服务环境优化上持续做功、精准发力。
问:留住人才说起容易做起难,服务环境非常重要,必须"软硬兼施",您服务环境的“软”“硬”应该是一个怎样的状态?
刘敬东:服务环境的“软”和“硬”,是个比喻,通俗说,体制机制上的保障是“软”,"真金白银"实打实的投入是“硬”。要把软环境变"硬",就要求党政领导当好服务人才的"后勤部长",推行政策咨询、落实待遇、子女入学等一站式服务。还有就是从人才最关心的安居问题入手,抓好人才公寓配套和运营管理。再就是建立高层次人才优先服务制度,开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等等。
问:为人才创造最宽松的创业环境是招商引资、筑巢引凤的最有力保障。具体到实施层面,您觉得如何让服务环境更加优化?
刘敬东:我用三个“再”来描述一下:一是人力资源的政策执行再细化。对人才的认定不能“一刀切”,对于本土实用性人才,关注点应放在项目实际运营或者文化成果转化上来;对于高新产业、新兴产业人才,可以将上海、深圳、苏杭的政策思维分类、分级、分阶段、分批次进行。二是人才创新创业平台的再巩固。积极开展人才引进、技术转移、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等工作,全力打造创新创业主阵地;全面发挥现有产业园区的平台资源优势,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新动能。三是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再提升,做好做实人才引进配套服务工作。
“绿色港湾”要持续注入特色文化元素
问:如果是从“绿满北臧”来切入,政府层面上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模式呢?
罗安宪:当然,拉动绿色消费要靠市场,不能大事小事政府大包大揽,要逐渐探索建立“政府牵头、社会投资、公司运营、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调动要素市场,譬如幽州台文化论坛、幽州台品酒节、北臧非遗展演、产业民宿菜品评选、“会展系列季”等景观市场。在现有文化基础上,延展高端民宿、咖啡书屋、茶餐厅等,并依托著名艺术家、收藏家,研发艺术品等衍品,让文旅产业真正成为实现群众和村集体经济双增收的“双赢”。
问:永定河畔的平南红色政权,散落的红色遗迹很多,以“红色文化”来切入,把它们串联起来,打造红色微旅游路线,这样的思维可行吗?。
罗安宪:通过整合资源,系统打造,将红色资源“串联成珠”,让红色文化“火”起来、“活”起来。如通过沉浸式剧本游,体验不同时期的红色故事,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红色馆藏展出内容可以丰富多彩,以平南发生的革命历史事件为切入点,精心设计主题鲜明、形式各异、各具特色、镇域联动的红色文化旅游线,让红色资源串点成线,打造永定河畔的“网红打卡地”。
文化创造赋予红色文化第二次生命,是提升平南红色文化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方式。通过挖掘用好红色资源、打造景区红色场馆、研发红色实践线路、推进红色文创文艺创作。
问: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又是北京市“三个文化带”建设的战略考量,如果以永定河文化体验来切入,会有哪些IP靓点呢?
罗安宪: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它从山西管涔山发源,流经京津冀晋蒙五省市,底色鲜亮,文化敦厚,我们要深入挖掘以永定河农耕文化、历史文脉为代表的各类文化旅游资源,推出永定河源头的文明交汇、北臧记忆、非遗体验、当代艺术、大美小镇、田园休闲、文艺范儿、健身康体等为主题的旅游线路、活动季举办,多角度打造新国门网红打卡地,再现永定河文化交融盛景。
问:一个品牌的形成,既有历史纵深问题,也有现代新潮问题。“网红打卡地”如何能够成为标志性样板?又该怎样托举无数个微小的网红打卡地“长红下去”?
罗安宪:品牌引发的网红打卡地不仅局限于一处景色,一泓港湾,一尊雕塑,其实树下的一家咖啡店、民宿里的特色馆藏展示也都可以成为人们愿意专程来消费、拍照的“打卡地”,个性化、新鲜感、艺术营销才能让打卡地保持热度。
保持“长红”需要的是具有核心吸引力,以非遗、唐装、美食、诗词、演武、绿港、红色文化等为主题,通过场景塑造、传统文化互动等方式,打造嘉年华活动,提升北臧村品质。让自媒体、达人、游客参与进来,传播和分享。营销是手段,不是全部,只有不断创意整合出优质、新颖别致的内容,才能厚植幽州台论坛长久的生命力和文化力量。
聚贤引智让世界关注“新大兴 新国门”
问:大兴国际机场作为国家发展动力源,也是新时代首都的“幽州台”“黄金台”,新国门海纳百川的新气象怎样才能表达和传递?
段海宝: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让“幽州台”这个地名名扬天下。不管叫幽州台还是黄金台,都与重视人才、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密切相关。
事业的基础是人才资源,我们要借古人求贤若渴的“幽州台”之势,乘新时代尊重人才、重视人才之风,围绕大兴和我们这个镇的区域功能定位,不失时机地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发挥人才聚集效应,形成发展合力,建设新国门。 之所以谈幽州台文化,就是传递大兴对人才的渴求,对营商环境、“筑巢引凤”的态度,同时展示接纳创新时代的大胸襟、大胸怀。
问:发展要素可以是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等先天要素,也可以是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后天形成的生产要素,人才聚集效应在其中是如何体现的?
段海宝:这些要素的配置与组合,聚集和扩散,就会形成不同的产业体系,构成新大兴的价值结构模型,而这个体系、模型的核心要素就是人才聚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势之强由于人”没有人才聚集,一切都是空谈,天下之治在人才。
问:自古以来,有识之士都强调用人要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在选人用人时,我们应当秉持怎样的立场和方法?
段海宝:必须具备宽阔的胸怀,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不拘一格。真诚期待“新大兴 新国门”,能以求贤若渴的文化隐喻,吐哺归心,高速度、高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步入高速快车道。
用非遗产业亮出北臧文旅“新名片”
问: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祖祖辈辈积累的智慧和认知经验,您对非遗如何看待?
朱康有: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新国门是一个文化IP,也是绿色生态、文化形态的IP,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传承行列,激发群众的主体力量。
问:不失传统、兼容现代,怎样才能使非遗其在幽州台、郁金香、绿色港湾等这些文化IP舞台上展示发展潜力?
朱康有:非遗文化热起来,人才首先是关键。应当将人才发掘、引进、培养、培训等工作摆在人才强镇的突出位置,深度挖掘,寻根探脉,摸清全镇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才底数,建立非遗传承人才信息库,把好人才“脉”,让非遗人才“破土而出”。以政策招引文旅企业急需专业人才,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多美丽的花绽放在新国门下。
问:非遗传承是振兴乡村必不可少的一项文化传统,如何才能让非遗人才“多”起来,让非遗人才“强”起来?
朱康有:要支持非遗传承人带徒,打造人才培养“阶梯工程”,聘请非遗名师在北臧村中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精心开发拓展新课程。积极推荐非遗传承人参加北京市、全国文化旅游系统举办的非遗工坊、非遗保护培训。乡村振兴需要让非遗人才“百花齐放”。
搭建平台是让非遗人才“强”起来的纽带。探索通过融媒体专题、短视频、专题片等形式,将全媒体与非遗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积极申报国家、市区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扩大队伍,形成持续影响力。
借助幽州台影响打好绿色港湾IP
问:再美好的网红打卡地,“酒香也怕巷子深”,北臧村镇绿色港湾是不是也应当采取前卫营销的手段?
罗道全:这里要明白,打造城市网红打卡地离不开两点,即:利用成熟IP打造IP运营链、选取热点引发关注;引用城市独有资源,打造独属于本城市的网红打卡地。我们可以抓住游客偏爱却无法方便到达的缺憾,对症下药,利用前卫的柔性化、情感投入,增加韵味。针对游客推出一系列措施,不仅宣传了永定河“绿色港湾”,还解决绿色港湾面临的最大困境---人流、物流、价值流。
问:传统的旅游强调“有山有水皆景色”,没有名山大川如果强化人文元素注入,城市网红打卡地是不是可以“蹿红”呢?
罗道全:具体到北臧村镇这个大绿色港湾,我的看法是:顺势而为,迎难创新。蹭IP并不是城市网红打卡地的专利,事实上,很多热门IP打卡地正是在城市;广接地气,丰富形式。森林、河流、景区星光露营基地,配上啤酒,香槟,野趣十足,给游客带来多样化的住宿体验。文旅产业发展添新动力靠品牌的造势,幽州台文化需要系列季。
(通讯员卫东海、张岩川、任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