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政和: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024年11月04日 16:41:46 咸宁新闻网

“隔水风来知有意,为吹十里稻花香。”

金秋时节,秋风阵阵,吹过田野,稻穗随风,婆娑起舞。在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东平镇新口村,千余亩烟后水稻陆续进入成熟收获期,稻农们开始忙碌着收割水稻,田间呈现出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这种先种烟,烟叶采收完毕后再种植水稻的模式,被称为“烟稻轮作”。

1.jpg

图为连片的秧苗喜人长势。王欣磊供图

近年来,政和县主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大局,按照现代化产业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理念,以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为目标,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统筹水稻生产功能区与基本烟田建设,持续推进“以烟稳粮、以烟促稻”的烟稻产业融合发展,在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托起了农民的新希望,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今年我种植了200多亩烟叶,前几天刚卖完,总收入有100万多元,真的太好了。种完烟后,我还要种植烟后水稻,目前正在平整土地,为之后种植烟后稻做好准备。”前不久,在政和县东平镇新口村一处农田里,宋春伟指着来回穿梭的田间机械向笔者介绍。

2.jpg

图为连片的烟后稻田间喜旺长势。王欣磊供图

宋春伟有着10多年的烟稻种植经历,通过种植烟叶和水稻,他家里建起了新房,购买了大批新型农机具,家庭和生产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前几年,宋春伟申请成立了“丰茂农业专业合作社”,还加入了村里的产业综合体,通过流转土地的方式扩大烟叶种植规模,同时开展烟后稻种植。目前他家已流转有200余亩的农田,采取有机、生态、循环的烟粮生产模式发展农业生产。

3.jpg

图为宋春伟在田间开展机械作业。王欣磊供图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大事。烟叶和水稻都是季节性强的作物,近年来,政和县主动出击,积极推行“烟+稻”轮作模式,助力保障粮食安全。在平原区,烟叶采收结束期为每年6月下旬,烟后稻正好接上茬,通过烟叶和水稻这种水旱轮作的模式,极大地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转化,使植物均衡地吸收养分,保护土壤生态,提高土壤肥力。同时,通过干湿交替的土壤环境,达到抑制各类杂草和病原菌生长的目的,防止各类病害的发生,促进农作物健康生长。“烟+稻”轮作模式极大提高了复种指数,提高了农田利用率,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为了降低烟后稻种植成本和风险,进一步提高烟农种植烟后稻的积极性,近年来,东平镇新口村积极创建烟叶产业综合体,综合体以烟稻轮作为载体,配套相关服务,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通过实施产业综合体,协调土地流转,积极衔接懂技术、善管理的农户承包土地,通过老农民传帮带新农民,形成了一批稳定职业化农民队伍。让农民群众变成不离乡土的产业工人和“股东”,乡间沃土变成广大农民的生产“车间”,有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县里推行‘烟稻轮作’的生产模式,村里面还发展了产业综合体,我觉得很好!可以促进烟叶与水稻双丰收,增加了我们农民的收入,这种模式受到我们村民的欢迎,我们大伙都很高兴!”宋春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4.jpg

图为即将收获的“黄金”稻谷。王欣磊供图

又到金秋时节,在新口村的田野里,稻菽飘香,一片片黄澄澄的烟后稻翻滚着金色的浪花。“今年我种植的烟后稻长势很好,稻子再过十几天就可以收割了,预计亩产能达到500公斤,除去成本,每亩可增收800元左右。”谈起烟稻轮作的收成,宋春伟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今年,政和县平原区烟稻轮作面积达80%以上,预计农户亩均增收900元左右,可有效地带动周边乡村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助力农民增收和乡村全面振兴。

5.jpg

图为连片的烟叶良好长势。王欣磊供图

乡村要振兴,产业发展是重点,推行产业综合体,积极开展烟稻轮作,让“绿叶”变成了“金叶”、“绿穗”变成了“金穗”。未来,政和县将持续打牢农业生产基础,统筹利用撂荒地,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降本增效,将产业综合体打造成助力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形成粮烟协同发展新格局,持续不断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王欣磊)


责任编辑:韩利

农民产业融合三农农业种植业农村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