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中烟黄金叶生产制造中心动力车间,海冰是一名普通的空调运行工。她日复一日与轰鸣的机组为伴,凭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为车间空调系统筑起坚实的屏障,守护着生产环境的每一份安全。作为一名基层一线职工,海冰深知自己的职责——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每日巡检,责任在肩
海冰的工作从日常巡检开始,每天她都要仔细检查车间内的所有空调设备,包括冷凝泵、冷冻水系统、温湿度监控等一系列复杂的设备。白班、中班、夜班,她都在岗位上,穿梭在机组之间,手持点检仪细致入微地对设备进行检查。她像一位“设备医生”,通过聆听、嗅觉、温度感知来判断设备的状态。冷却塔水流的韵律是否均匀,冷凝泵的温度是否正常,冷冻水的浑浊度是否超标,每一项检查都关系着车间设备的健康和生产的稳定。
每天的巡检工作繁琐而重复,但海冰始终认真对待。她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因为她知道,温湿度波动的微小变化也可能直接影响到车间生产的精度和效率。有一次,海冰在一次例行巡检中,发现送风温度的波动异常,经过迅速分析,她调节了新风阀门,短短十分钟后,温度曲线恢复平稳,生产线的节奏未被打破。海冰对同事说:“温湿度波动看似微小,却直接影响着产品品质。”这是她对工作的态度——细致入微,无论工作多么简单,最终的目的是确保一切顺利进行。
临危不乱,安全担当
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海冰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技术,哪个设备出现异常,总少不了她的身影。2024年8月,车间的空调压缩机突然停机。面对突发状况,海冰迅速反应,抓起工具包,冲向故障点。汗水顺着安全帽带滑落,但她毫不在意。冷静地检查电路、测试压力、排查阀门——多年的经验让她迅速锁定了故障源:压缩机的故障。
面对设备停机,时间就是生产线的生命线。海冰没有等待外部技术支援,而是果断启用备用管路,并手动调节旁通阀。经过二十分钟紧张的应急处理,车间终于恢复了凉风。尽管工装已经被汗水浸透,但她脸上没有丝毫疲惫。她清楚,每次设备的异动都在向她发出求救信号,只有保持警觉、冷静应对,才能保证车间设备的正常运行。
这场紧急处置成为她带教新人的经典案例。她向新入职的同事们分享经验,传递了“临危不乱、责任至上”的理念。海冰总是这样,不仅仅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者,还是团队中那些新人成长的引路人。
突破常规,寻找最优
尽管每天的工作充满了重复性,海冰却从未停止过对工作的思考与优化。她深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更加高效,也能为车间带来更多的收益。她时常从细节入手,寻找那些可以改进的环节。通过长期观察,她发现冷却系统在高温时段的负荷过大,设备负担过重,容易导致故障发生。她将这种情况总结为一个规律,提出了“错峰预冷”方案:在早班前提前降温蓄冷,午间高峰期减少机组负荷,从而平衡电力消耗,避免设备过度运转。
这个方案刚开始时被一些同事认为只是一个简单的调整,但事实证明,海冰的想法是正确的。通过这一方案的实施,车间空调系统的能耗不断降。这个成绩,不仅优化了班组的运行效率,还大幅降低了车间的能源成本。面对这些成果,海冰始终淡然一笑:“机器和人一样,顺应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她并不满足于现有成绩,而是不断思考、优化,争取将每一个环节做到极致。
薪火相传,共同前行
海冰不仅仅是一个坚守岗位的工匠,她也是车间团队中的一位优秀带头人。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巧,她帮助新同事更快地融入工作环境,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她常常和新进员工分享自己在巡检和故障排查中的技巧,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克服工作中的困难。
在她的带动下,整个班组的协作更加默契,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海冰相信,工匠精神的传承不仅仅在于个人的努力,更在于团队的共同进步。每一次设备的稳定运行、每一次温湿度的精准控制,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她通过自己的行动,让更多人理解并践行工匠精神,推动车间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海冰的故事,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工人故事,但它却诠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心去工作,不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与改进,始终保持对工作的敬畏和责任感。正是她们这样一批又一批工匠,用自己的辛勤努力,不断推动了企业高质量发展。(庞钧城 张百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