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卡脖子”到“中国造”】硼同位素分离项目产业化阶段正式启幕

2025年03月23日 13:32:50 正昕实验室

世界级同位素生产基地宜昌启航

2025年3月21日,中物同位素技术(宜昌)有限公司硼同位素生产基地奠基仪式在湖北省宜昌市高新区隆重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张焕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主任唐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材料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蒙大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胡石林,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杨红义,中国核学会应用技术研究院院长李金英,上海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院长姚军,中物院应用技术中心原主任高文,湖南大学副校长蒋健晖,华龙一号副总师、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王争光,中核集团科技带头人、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一所副所长张劲松,上海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战略新兴中心主任、中物同位素技术(宜昌)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昕及宜昌市委主要领导及负责同志、行业专家、企业家等共同见证这一里程碑时刻。

院士论坛:

共议技术突破与产业未来

1.jpg

活动同期举办硼同位素技术交流论坛。四位院士围绕技术攻坚与产业前景发表深度见解:

2.jpg

“中国同位素技术起源很早,硼同位素应用市场良好,产业化关键且重要。但目前国内还不能自主生产,市场相关产品依赖进口,无法满足需求,技术落后,受制于人。胡石林院士深耕同位素分离领域,已经先后建立了碳、硼等同位素生产工程,技术成果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体现,为我国核能安全、产业升级及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有力支撑。”

3.jpg

“随着我国核电市场不断拓展,核技术产业的广泛应用以及新兴电子行业的发展,硼同位素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但国内富集硼同位素产品依赖进口,价格昂贵。胡石林院士带领团队已经突破低温精馏法分离硼同位素全套工艺流程,并已落成产业项目,期待工程尽快投产达效,实现硼同位素产品的全面国产化,推动核能安全升级、医疗技术革新及高端材料自主化。”

4.jpg

“硼同位素在国防、核能及医药领域占据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应用需求巨大,前景良好。宜昌硼同位素项目基于胡石林院士团队前期氢同位素分离领域的深厚积淀,技术成熟、可靠,项目成功实施将突破我国硼同位素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增强我国关键材料领域的独立性。”

5.jpg

“核技术应用是少数符合四个面向的高科技前沿领域,与国家九大战略新兴产业均存在深度融合,切合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我国同位素产业产值距离世界平均水平尚存较大差距,市场发展空间巨大。硼同位素是核技术应用的典型重要代表,根据国家核电发展规划及预期,国内硼同位素产品市场缺口还很大,大规模自主可控供应势在必行。”

产学研协同助推产业升级

宜昌市委副书记、市长陈红辉会见了院士一行。他首先简要介绍了宜昌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表示,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当前,宜昌市坚持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市委市政府将为企业发展筑牢坚实保障,确保同位素分离项目顺利投产,使企业和人才能在宜昌安心“扎根”、无忧“生长”。

他指出,该项目投产后将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助力宜昌打造千亿元级特种材料产业集群。未来,希望双方依托这一优质项目共同深入推进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实现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双向赋能,在机制体制中打造以新质生产力为内核的创新生态体系新样板,推动双方共同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高度。

论坛开幕前,中物同位素技术(宜昌)有限公司与宜昌产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宜昌产投集团通过资本参股深度参与项目建设,双方将联合打造“技术研发—产业转化—市场应用”全链条生态,加速同位素技术产业化进程。

院士领衔铸就“国之重器”

随着奠基培土仪式的完成,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胡石林院士团队领衔的这一“国之重器”项目产业化阶段正式启幕。该项目总投资超10亿元,预计将于2026年12月建成投产。

项目采用的"全自动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模式预计年产能达165吨硼-10和6吨硼-11,可满足国内新型核电需求,并为癌症硼中子治疗、航天器集成电路等尖端领域提供战略储备。

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产能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硼同位素生产基地,使我国成为全球首个掌握在同一装置下同时分离硼-10、硼-11产品技术的国家,可有效打破当前被美日技术垄断的现状,标志着我国同位素分离技术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使我国在特种材料领域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布局的战略转变。

项目规划建设40层楼高的低温精馏分离塔,采用胡石林院士团队自主研发的“超低温精密筛分”技术,在零下100℃环境中实现同位素高效分离,使能耗降低40%、效率提升3倍。

8.jpg

"这是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典范之作。"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杨红义指出,基地建成后将使我国同位素分离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9.jpg

将企业前进的罗盘对准祖国的星辰

中物同位素技术(宜昌)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昕在发言中表示,这个项目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它填补了国内高丰度硼同位素规模化生产的空白,更在于它承载着科技工作者的集体意志。“没有独立的同位素生产能力,谈何核大国地位?”陈昕直言,面对国际技术封锁,中国科技工作者必须“站着抗争,更要站得稳”。他引用林则徐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呼吁企业家将发展罗盘对准国家战略需求,在百年变局中书写真正的商业传奇。

他指出,同位素技术不仅是打开核能时代的钥匙,更是国家尊严的砝码。“从青海金银滩的算盘计算铀浓缩,到今日硼同位素领域的自主突围,我们传承的是‘两弹一星’精神的血脉。”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核工业发展之路用事实向我们昭示:引进技术只能解一时之渴,自主创新方为立命之本。从实验室台架试验到全球最大生产基地落地,胡石林院士团队及全体项目参与者以“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为新时代科技铸就自立丰碑。

从实验室数据到百吨级产能,从“卡脖子”之痛到“握命脉”之变,这座矗立于三峡之畔的“硼”礴丰碑,正在用零下100℃的冷峻锋芒,熔铸中国高精材料的时代脊梁。

‍‍

‍‍‍‍‍‍‍‍


责任编辑:韩利

氢的同位素中国军情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