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点的郑州,街道还未苏醒,河南中烟黄金叶生产制造中心制丝车间的灯已亮起。一个身影俯身在一台设备前,手中的扳手轻巧地转动,仿佛在抚摸自己的“老伙计”。他叫张志刚,33年来,从一名普通维修工成长为行业技术能手,用双手在机器的缝隙里写下一部关于坚持与热爱的故事。
笨功夫里磨出真本事
1990年,大学毕业的张志刚第一次走进制丝车间。面对轰鸣的机器和复杂的线路,这个青涩的小伙连扳手都握不稳。老师傅让他拿着一块铁板练手,他铆足了劲、憋红了脸,锯齿却在铁板上歪歪扭扭地划出一道“闪电”。失落的他蹲在墙角将指甲抠入掌心中,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我一定要干出一番名堂!”
从那天起,他就成为了老师傅的“影子”。师傅们检修时,他寸步不离地观察;设备停机时,他钻进设备间隙描画传动原理;别人休息时,他埋头整理故障笔记。几年间,柜子里堆满了十几本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维修草图、故障案例和维修心得。有一次为弄清设备传动原理,他连续三天蹲在设备旁观察,工作服蹭满油污,连食堂师傅都认识了这个总错过饭点的年轻人。靠着这股“钻劲儿”,他硬是从零起步,摸透了车间所有设备的“脾性”。
2016年的寒冬,年底保供生产正如火如荼,一台进口设备突然频繁“罢工”。“于红丽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紧急召开技术会议,讨论如何解决难题保障生产。
“进口备件从采购到入库至少半个月,这可怎么办?”大家犯了难。作为工作室骨干的张志刚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句:“我试试!”他带着图纸和手册在设备旁守了三天两夜,终于发现是温差导致精密零件轻微变形。他用保温棉自制防护罩,成功让机器重新运转起来。
“维修不光是更换零部件,而是让机器‘入乡随俗’,打造具有咱们本地特色的设备。”这是多年来张志刚总结出的维修理念。自此他成了车间“点子王”,小到螺丝定位,大到系统优化,累计完成30多项技术改进,设备毛病少了,运行更稳定,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升。
攻坚路上的“钢铁硬汉”
2018年,张志刚备战全国技能大赛时,有一个拆装设备左侧螺丝的动作,总要侧身用右手去完成。那段时间,张志刚训练遇到了瓶颈,无论怎么练也缩短不了时间。晚上他辗转反侧睡不着,在脑海中模拟分解每个步骤,梳理可以提升的环节。突然他灵光一现:“我要用左手更换螺丝!”从那天起,他强迫自己用左手练习。左手的力量不如右手,他就每天逼着自己用左手去写字、去吃饭、去进行力量训练。为了提高左手手指的灵活性,他还向女儿请教,用左手去练习弹钢琴。最终,在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中他将比赛成绩提升了1分钟。他也用他磨出一层厚厚茧子的左手捧回了行业技术能手奖杯。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张志刚”“有难题,找志刚师傅”……车间里,一碰上难题困境,大家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便是张志刚。他总是带着一支笔、一张纸、一本册子和一台电脑,刚攻克一个难题,立马转身投身下一场 “战斗”。
车间有一台关键的进口设备,其铜排链每三个月就得更换一次。每次维修时,维修人员都忙得汗流浃背,这场景深深印在张志刚心里,也让他冒出一个想法:“怎样才能让维修更换更简便、更自动化?”
此后半年多,张志刚反复设计、修改、做实验。终于,一套创新的设备铜排链清洁更换工装诞生,交到了维修工人手中。经过长时间使用验证,该装置把铜排链的使用寿命延长到了6 个月,还大幅缩减了更换工时。这项创新成果不仅成功申请了发明专利,还获评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每每谈及此事,负责这台设备的维修工都为张志刚竖起大拇指。
传播火种育新苗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2022年秋天,车间来了批00后学徒。面对满脸迷茫的年轻人,张志刚搬出珍藏的故障案例本,把枯燥的机械原理编成顺口溜:“齿轮咬合看间隙,轴承润滑听声息……”有个新徒弟总学不会听声辨障,他干脆买来听诊器绑在徒弟胸口:“心跳声和机器声都是生命律动,得用心感受。”
“志刚师傅,刀门压力不稳咋处理?”“张老师,这个零件装配顺序对吗?”在“于红丽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里,这样的提问此起彼伏。
近年来,张志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传帮带”上。他独创的“三带”教学法在车间流传:带徒弟“泡”故障现场、带问题回家琢磨、带结果回来验证。
2022年,企业创新工作室联盟技能大赛拉开序幕,张志刚主动请缨当起了“教练”,带领徒弟不分昼夜地训练,最终他所在的“于红丽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不负众望夺得桂冠。2024年,企业举办设备维修技能大赛,他带着00后徒弟朱文旭,把车间当作第二个家,和徒弟同吃同住,一招一式地传,“手把手”地教,将自己的技能倾囊相授。最终徒弟不负所望,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颁奖那天,朱文旭把奖牌挂在他脖子上说:“师傅,这是咱俩的军功章。”
暮色中的车间又亮起灯,张志刚俯身调试新设备的背影,与工作室墙上“全国工人先锋号”的奖牌叠成同一个剪影。在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用耐心与专注诠释着奋斗的真谛。(李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