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紧扣国家战略,立足本地资源优势,聚焦农业产业升级、生态环境优化、农民收入提高三大方向,以烟稻轮作推动农业增效、以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屏障、以多元举措促进农民增收,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烟稻轮作促增收 产业发展助振兴
(粮烟协同新图景)
粮烟协调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桂东县局围绕“以烟促粮、以粮稳烟”目标,实现粮烟双稳双增。
普乐镇东水村依托高标准农田打造烟稻轮作基地,桂东县局捐款6万余元用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挑选4名技术骨干组成的“烟稻共融科技服务队”,划分网格片区开展“一对一”指导,推广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2024年生产肥料利用率达到65%,农药使用量减少20%,东水村实现烟叶产量120担、优质冷水稻40吨,带动全村100余人就业,村集体经济增收约8万元。
烟农刘剑飞感慨道:“现在推行烟稻轮作,肥料利用率高了,病虫害也少了,成本降低了,收入提高了,我们也不用外出打工去赚钱了。”
目前,全县已推广烟稻轮作面积300余亩,形成“一季雪茄烟、一季优质稻”的良性循环模式,土地综合收益提升40%,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绿色发展绘新景,环境整治焕新颜
(生态保护新画卷)
生态保护是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桂东县局将绿色发展融入产业布局,通过“产业融合+环境整治”双轮驱动,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真正做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和谐共存。
走进寨前镇水湾村,高标田成方、机耕路成网、硬化渠贯通,油菜花竞相绽放,呈现出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短短几年,这里的变化太大了,游客从‘来了就走’变成了‘来了不想走’”,村党支部书记黄俊清介绍道。这一转变得益于烟稻轮作模式的推广。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实现“生态优先、经济增效”的双赢局面。随着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生态宜居建设也不断提速。
2024年以来,寨前镇累计投入资金购置垃圾车4台、垃圾箱80个,成立“暖心服务小组”5个,开展环境整治公益活动30余次,有效提升了村庄整体面貌。
截至2025年,水湾村共清理卫生死角12处、河道漂浮物3吨,村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生态改善也带来经济活力,2024年本村共吸引3家生态农业企业入驻,提供就业岗位120余个。
人才回流聚合力,多元联动促发展
(人才集聚新生态)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桂东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通过产业帮扶、积极引导、技能培训,实现劳动力回流、技术反哺和产业融合,夯实共同富裕基础。
沙田镇党支部书记郭晓奎表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让村民在家门口有事做、有钱赚,才能真正留住人、吸引人。”桂东县局积极探索“一地多用、一季多收”的产业融合路径,推动资源高效利用。雪茄烟晾房在非晾制季节闲置期,由技术人员指导,推广应用“烟—菌”交替生产模式,在非烟叶晾制季节利用温控系统种植食用菌,单栋晾房年增收突破3万元,晾房利用率提升至85%,产业带动户均增收1.2万元。随着雪茄烟产业的延伸,用工需求不断扩大,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真正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从烟田到心田,从烟叶到民生,桂东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以“金叶”为笔,以初心为墨,持续深耕绿色产业、拓展多元业态,在守护绿水青山中培育金山银山,在延伸产业链条中激活乡村动能,在厚植共富土壤中绘就幸福底色,以“烟草力量”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杨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