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趵突泉》诗赏析:历史上第一首以趵突泉为题的诗歌佳作

2025年07月29日 12:51:45 爱济南新闻客户端

(侯林 侯环)

“南丰二堂之记,子昂濯缨之篇”,济南历代诗文,乃济南最为宝贵的文化珍藏。它是名人雅士对于济南山川、风物、人文的审美观照,有着他们独特的生存感悟与超越之思;它蕴含着济南真实可信、生动鲜活的历史记忆,更是美如珠玑、灿若云霞的美篇佳作。惜乎,由于年深日久、阅读障碍等诸多原因,这些作品中的大多数依然未能很好地利用之,有的甚至埋藏在历史深处,不为读者所知。基于此,《风香历下》自即日起,特开设《济南美文一百篇赏析》与《济南名诗二百首赏析》专栏,从数以万计的诗文中加以遴选,旨在通过审美的艺术欣赏的方式,让古代诗文辉耀当今,发挥其建设文化泉城的价值与作用。

张大石头作品《曾巩诗意图》

诗作:趵突泉曾巩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滋荣冬茹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已觉路傍行似鉴,最怜沙际涌如轮。曾成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卷七中华书局1984年版)

书影:曾巩《趵突泉》(据民国四部丛刊刻本)作者简介: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建昌南丰人,雅号“南丰先生”。曾巩“生而警敏……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宋史·曾巩传》)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曾巩中进士,先后任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等,后来他先后出任越州、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地地方官,晚年拜中书舍人,官至三品。曾巩卒于元丰六年,享年65岁。著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元丰类稿外集》十卷等。注释:玉水:济南南山诸谷之水,今名锦阳川,又名南川,源出长城岭仙龙潭,西北流,在仲宫东南,“延袤六十余里,或以云林竞秀,或以山水呈奇,天开画图。”(清乾隆《历城县志》)茹:蔬菜的总称。或指吞咽。此为第一义。齐鲁封疆会:封疆,界域之标志,疆界也。封疆会,乃指分封疆土的诸侯鲁桓公与齐襄公的会盟。据《春秋》记载: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公会齐侯于泺”。“泺”即今日之趵突泉,趵突泉即古泺水发源地。赏析: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53岁的曾巩来到齐州(今济南)任知州。他打击地方豪强,兴办教育,而曾巩对济南的最大贡献还在城市建设上,他主持修建了齐州北水门的水利枢纽工程,加之疏浚水道,开挖新渠,修建湖泉亭馆,全面规划大明湖建设,他是济南最早的泉文化设计者、建设者,从而使得这座城市成为“潇洒似江南”的山水名城。曾巩对于济南的贡献,堪称“千古一人”。笔者有言:如果说,杭州是苏轼的诗,那济南,则是曾巩的诗!本文标题称本诗乃历史上第一首以趵突泉为题的诗歌佳作,何以如此说,原来,当时趵突泉的名字叫槛泉,趵突泉的叫法,只是流行在该泉附近的老百姓口中(《齐州二堂记》:“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而曾巩听到之后大为激动,他觉得这一名称绘声绘色,堪称妙绝,于是,为了弘扬此泉,他将诗作命名《趵突泉》,这是趵突泉第一次以公开的、书面的、正式的方式出现在世人面前。

曾巩画像曾巩画像下面我们读诗。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首联大气磅礴,回环多姿。然而它的佳处不惟在此,如果是一位熟悉济南山形水貌或对济南历史文化有些常识的读者,你会惊叹这诗句的精妙绝伦。原来,这诗句是对趵突泉的源头及其先在明处后在暗处的总体走向的生动描述。这是曾巩对趵突泉进行现场考察与考证的卓越成果,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独特性,甚至可以说,这样的话,这样的诗句,在当时除了曾太守外,任何诗人也说不出和做不出(不少济南志书将“暗来”标为“晴川”,大谬)。因为,此时的曾巩,已俨然成为济南历史文化和泉水文化的专家了。首先是趵突之源,曾巩认为,它断不是像前人所说的来自河南王屋山,为济水伏流,而是来自济南南部山区,为“泰山之北与齐之东南诸谷之水。”(参见《齐州二堂记》,下同)。这个论断与今日地质工作者的科学结论正相吻合。而这“诸谷之水”中,玉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沿途,玉水在总度口庄南会锦云川水,在太甲陵西会锦绣川水,为黑水之湾,再至渴马崖。以上为明渠(明流)。接下来,你便可以看到“暗来”的内涵与妙用,玉水“及至(渴马)崖下,则泊然而止。而自崖以北,至于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齐人皆谓尝有弃糠于黑水之湾者,而见之于此。盖泉自渴马之崖,潜流地下,而至此复出也。”(《齐州二堂记》)了解这样一段史实,我们也就理解了曾巩遣词用字的准确与巧妙。泉水虽说是“暗来”的,但它却清洒了历山之尘,全部用来滋润了济南的土地。你可别说怎么没有看到它的到来,它可是倾其所有地奉献了自身。这“暗来”和“都洒”是对应着的,前者是抑,后者是扬,无抑也就无扬,聪明的作者是深谙这种叙事的策略与技巧的。

趵突泉今照王琴摄影

滋荣冬茹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有的志书如明崇祯《历城县志》与清任弘远《趵突泉志》中,将“温常早”的“常”字,误为“尝”字,“尝”与“常”,虽一字之差,那味道与境界却大不同,“温常早”与“味更真”,二者正相对应,前者是“滋荣冬茹”,后者是“润泽春茶”,亦堪称妙对,而“常”与“更”,都是表达或形容事物或事态发展程度的词语,而“尝”则为过去时,与“更”明显不搭配。又,曾巩《齐州二堂记》中有段文字,尤可证“尝”字之误,其文曰:“趵突之泉,冬温,泉旁之蔬甲,经冬常荣”。此“常”字一出,盖真相大白矣。已觉路傍行似鉴,最怜沙际涌如轮。前者指与趵突泉临近的路旁全然是如同明镜一般的溪河,苏辙《槛泉亭》“谁家鹅鸭横波去,日暮牛羊饮道边”亦含蕴路(道)边溪河之意,此乃泉边溪河的澄澈美貌与生活景观;后者直写趵突泉自沙际的喷涌,“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出自郦道元《水经注》的八字真言,再好不过地展现了趵突泉独具一格的喷涌势头。明代趵突泉上有建筑,曰:涌轮亭,三字为书法大家邢侗所书。其时,趵突泉还被有的名家称为涌轮泉呢!(见明文翔凤《涌轮泉同陶路叔》《涌轮行》等诗作)曾成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趵突泉的“天下第一泉”,还在于它的资格老。不惟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的“濼”字出自该泉,“曾成齐鲁封疆会”,这是中国最早的史书《春秋》关于“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这样的文化底气,在国内名泉中是无出其右的。明崇祯《历城县志》与《趵突泉志》将“曾成”误为“层城”,此处在各种明清《元丰类稿》刻本如康熙庚寅、乾隆癸未年刻本中均作“曾城”,而元刻本作“曾成”。“层城”、“曾城”,一般释作“高城”,用来指称趵突泉,殊不可解,亦与下面“况托”不相对应,而“曾成”则恰与“况托”相映成趣,它们前呼后应,阐明了趵突泉这块风水宝地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曾经成为齐国和鲁国会盟的场所,况且可以依托着娥皇女英的传说故事来惊诧世人(趵突泉侧有娥英祠,故泉有娥姜之名)啊!

趵突泉三大殿 王琴摄影写作之启示:曾巩对于济南的贡献,不说别的,但就济南三大名胜而言,他便命名了趵突泉(虽说他是依据泉旁之人的叫法,而他是真正让趵突泉之名自民间登上大雅之堂的),考证了千佛山(为“舜所耕处。”见《齐州二堂记》),并以修筑北水门工程而创造了“江北独胜”的大明湖。此诗的艺术特点在于诗人善于发现并抓取事物的特征。比如,趵突泉作为“暗来”之泉“深且远”的独特性(当时惟有他明白);又如趵突泉作为“温泉”与“宜茶”之泉的水质风情;最后,是该泉作为“春秋名泉”深厚的历史、人文价值,所有这些,都不惟彰显了趵突泉的独特与唯一,同时使得本诗成为一首厚重、扎实而灵动飞扬、后世传颂的名诗。


责任编辑:韩利

趵突泉曾巩济南发展诗歌历城县志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