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樟坪畲族乡樟坪村村民表演马灯舞。
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委宣传部供图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代表,也是对中国人而言全年最重要的节日,俗称“过年”。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地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过年习俗,并流传至今。每逢春节,无论人们是在关东、塞北还是在川西、江南,都要入乡随俗、欢度佳节。
江西省贵溪市樟坪畲族乡:马灯舞、香糍粑,篝火点旺幸福家
畲族是一个古老又具有浪漫色彩的少数民族。地处闽赣交界的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樟坪畲族乡,海拔近千米,森林覆盖率达93%。正是因为山高路远,该乡原生态的绿水青山和淳朴民俗得以保留。
“嘿呦!嘿!”近日,在樟坪畲族乡樟坪村的大山里,传来了阵阵欢快的锣鼓声。樟坪村党支部书记雷相贵正带领村民排练畲族传统的马灯舞,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准备。表演者身着畲族传统服饰,“骑”在紫红色的“骏马”上,时而翻滚,时而腾跃,伴随着畲族山歌的曲调,摆出不同队形。
“跳马灯舞是畲乡过年的习俗。畲民们以马灯舞走家串户拜年,载歌载舞祝福大家来年兴旺发达。到时候家家户户门前还会燃起火红的篝火,我们叫‘旺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雷相贵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如今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家家有小车、住洋房,跳起马灯舞来更起劲了。
樟坪村村民兰顺良排练完马灯舞后,就马不停蹄地带着锄头进山了。他要挖足够多的冬笋,为过年做准备。按照畲族的习俗,春节期间要包鼠曲粿、打麻糍,而冬笋是鼠曲粿必不可少的馅料,此外还有香菇、木耳、猪肉等配料。
在畲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糯米做糍圆又圆,香麻拌糍甜粘粘。”做糍粑表达了畲民们盼望春日时(糍)来运到,生活年年(粘粘)甜的美好心愿。此外,糍粑还有合家团圆之意。
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带动百姓致富,目前樟坪畲族乡大力挖掘保护民族文化,通过对畲语(山哈话)、马灯舞、竹竿舞、畲族山歌等的整理收集,重新编排、打造了一批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培育出马灯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在这些传承人的带领下,产生了专门的表演队伍。村民们利用农闲时间为游客表演马灯舞的同时,每年还赴全国各地表演数百场次。”雷相贵说,今年春节,他不光要带着村民表演更精彩的马灯舞,还要把村里的新面貌写成畲族山歌,用山哈话唱出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
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过年社火上的舞龙表演。
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委宣传部供图
甘肃省敦煌市:家家团圆祭祖先喜庆社火迎新年
在大西北历史文化名城甘肃敦煌过年会有怎样的体验?
敦煌民俗专家陈钰表示,大年三十团聚日是整个过年的开始,出门在外的家人都要尽可能在这一天赶回家团聚。除夕下午,敦煌的孩子们在玩耍嬉戏的时候,也正是大人们最忙碌的时候。男人们要在家里的每个门上贴春联、门神,在牛圈里贴上“槽头兴旺”,在大门前的树木、柴垛上张贴“出门见喜”“生财有望”的大红条幅;主妇们则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一般都在太阳落山时准备好,在天色刚刚放暗时,人们首先要“请神”(祭祖宗)。全家人带上纸钱、烟酒、茶和各种吃食到家门外干净的空地上烧纸、叩头,恭请祖宗回家过年;烧完纸回家后,在祖宗的牌位前放上供品,然后焚香跪拜。请祖宗用餐后,全家人才能开始用餐。“这充分表现出敦煌人及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陈钰说,此外,正月初一,敦煌人天蒙蒙亮就要起床,不能睡懒觉。人们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先人敬香,接着放鞭炮,之后就是吃饺子。饺子是大年三十晚上包好的,要早吃,寓意新的一年人勤地富。同时,初一早上吃饺子,是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含义。
除了家庭年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多位敦煌市民了解到,每逢过年,舞龙、耍狮、太平鼓、扭秧歌、跑旱船、踩高跷以及“回娘家、大头和尚戏刘梁”等社火表演,是敦煌人喜闻乐见的新春表演形式。
以往过年,敦煌鸣沙山下晴空万里,阳光灿烂,山下的月牙泉小镇锣鼓喧天、彩旗飘飘、人头攒动,上百人的传统社火队轮番上阵,以一种张扬和喜庆的方式来迎接新年的到来。据悉,社火表演是敦煌乡村群众自发组织的表演活动。敦煌“耍社火”一般从正月初三开始,于正月十五达到高潮,社火规模从几十人到上百人不等。
此外,正月十五的白天、晚上,敦煌人要成群结队走出家门,猜灯谜、逛庙会、游公园。
陈钰谈道:“在敦煌,有正月十五‘走百病’的习俗,又称‘散百病’。十五晚上,全家人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这既是春节的高潮,也是春节的结束。”
2022年海上年俗风情展中的上海年画。陆寅兰摄
上海市:赏年画、吃大菜、行街会,彰显海派风情
上海的年俗大多由江南一带传入,并揉合进天南地北的习俗,具有祥和、欢庆、丰富、喜悦、多元的特色,是海派文化形成的重要历史环境条件,也是丰富多彩都市文化的载体。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逢春节,上海的许多单位都会自制年历卡。上海人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贴年画,上面的图案是一些吉祥物,比如有鱼的就叫“年年有余”。
据了解,上海年画虽然不在全国四大年画之列,但因上海独特的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变迁,上海年画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从源于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的小校场年画,到开埠后引领流行风尚的月份牌年画,再到反映时代建设的新年画,上海年画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它不仅承载着老一代上海人关于过年的美好回忆,也成为了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特别符号。
如今月份牌已淡出人们的生活,但上面颇具特色的绘画形式被作为非遗传承下来。目前,上海郊区以农民画入年画,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例如表现时代、享誉全国的金山农民画。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海上年俗风情展推出了上海年画等展品,可令广大市民、游客一饱眼福。本次展览于1月1日开幕,延续至4月10日。
对于上海人来说,过年必须与汤圆相伴。有甜有咸、圆圆满满,老上海人吃汤圆要从腊月二十四吃到正月二十四。如今在上海浦东三林镇,依然保留着过年做汤圆、吃汤圆的传统。
不仅如此,上海人吃年夜饭也有许多讲究,每道菜都要讨口彩。在年夜饭餐桌上,肉圆、蛋饺必不可少——肉圆象征团圆,蛋饺寓意招财进宝。此外,笋干烧肉,意“节节高”;炒塌棵菜,寓“顺利”(塌滑);菠菜因为梗长,所以叫做“长庚菜”;青菜色绿,又叫做“安乐菜”;黄豆芽因形状像如意,所以叫做“如意菜”;虾仁沪语与“欢迎”同音;吃火锅要边吃边烧,热气腾腾象征家道兴旺发达;饭里须预埋荸荠,吃饭时用筷子挑出来,叫做“掘元宝”;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新的一年有好彩头;最后以春卷、汤圆、八宝饭、年糕等甜食压轴,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此外,“元宵行街会”是上海杨浦区传承多年的民俗文化活动,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杨浦区四平路街道今年拟以“福虎贺新岁非遗过大年”为主题,于2月15日元宵节当天,举办第十七届“元宵行街会”民俗文化活动。活动将以游园互动、融合线上直播的方式开展,以元宵灯谜、非遗民俗手工类互动展示为主,给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无法返乡而就地过年的人群及社区居民送去节日的美好祝福。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1月17日 第2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