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到来,我国多地开始体验“换季式”降温,陆续进入冬季用电用暖用气高峰。为应对即将到来的冬季,当前,各地多措并举提升能源保障能力,全力推进能源稳产保供,为人民群众温暖过冬提供坚实保障。
稳定煤炭供应
能源保供是重大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百姓冷暖。
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的“压舱石”,在冬季保暖保供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9月份,规上工业原煤产量4.1亿吨,同比增长4.4%,增速比8月份加快1.6个百分点。1月至9月,规上工业原煤产量34.8亿吨,同比增长0.6%。进口煤炭3.9亿吨,同比增长11.9%。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张宏介绍,东北地区迎来供暖季节,煤炭需求增加,全国煤矿产能持续释放。煤矿生产处于高位,进口煤大幅增加,为今冬明春煤炭保供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兜底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外,我国的煤炭清洁利用水平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多年推广,截至2023年底,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近80%,较2016年提高超过40个百分点,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目前,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作重心已逐步由大规模提高清洁供暖比重为主,转向巩固存量和有序新增上。
煤要产得出,更要运得出。为了确保煤炭在冬季供暖时期能够运得出、用得上,铁路部门多措并举,保障供暖和生产对煤炭的需求。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的煤炭重要产区之一,重点保障全国29个省份的煤炭供应。中国城市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进入10月份以来,内蒙古中西部铁路日均发运煤炭1117万吨,较去年同比增长18.5%。
据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某煤炭物流园总经理闫浩智介绍,他们的物流园位于包西铁路线上,辐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南部73座煤矿,年煤炭产能合计达2亿吨,其中60%以上通过铁路运输。
“由于近期气温下降,取暖供电用煤需求上升,我们日均保持发运煤炭18列以上,日均合计发运煤炭6万吨以上。”闫浩智说。
为了保障电煤运输高效畅通,铁路部门针对电煤运输,串联铁路、公路、港口、仓储等物流各环节,提供“门到门”全流程服务。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站是蒙东地区煤炭外运的重要运输枢纽,主要保障东北地区发电供暖用煤。为了能让东北地区实现煤炭保供,铁路部门对电煤运输开辟绿色通道,灵活调整作业计划,全力提升列车通行效率。
中国铁路沈阳局通辽站调度车间负责人表示,目前通辽站日均办理电煤列车45列,同比增长近1.5倍,“我们合理运用现有股道,最大限度减少煤炭运输车辆在站停留时间,确保电煤列车及时通过。”该负责人说。
据国铁集团数据,10月1日至23日,国家铁路发送煤炭完成1.37亿吨,其中电煤完成9712万吨,同比增长5.4%。
温暖度冬电力保供
由于我国东部地区的一次能源资源匮乏、用电负荷相对集中,西电东送工程为保障能源安全、服务经济民生大局作出积极贡献。
入冬在即,东部地区在电力保供方面,一波重点工程项目陆续“上新”、一波创新配套举措落地。
江苏省作为我国用电大省之一,按照国网江苏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主任景巍巍预计,今年度冬期间,江苏用电负荷将保持一定增长,最高负荷占到华东四省一市总负荷36%。
为了确保冬季电力保供,日前,江苏泰州海阳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竣工投运。
“我国骨干电网通常指500千伏及以上的超高压和特高压电网,其输电通道,承担电能大规模跨区域输送任务。也因此,对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业内专家介绍,泰州海阳变电站的顺利投运,是江苏2024年首个投运的新建500千伏迎峰度冬电网保障工程,可为约438万户家庭全年供电。“它的投运,也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江苏乃至长三角区域电力资源配置。”上述专家说。
此外,国网江苏电力工程咨询公司项目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该变电站按照“一址两站”建设,较同等规模500千伏变电站,减少站内布点,节省土地资源20余亩。此次投运的4号主变将有效解决泰州南片区用电瓶颈,得益于此,泰兴变电站主变最高负载率将由80%降至50%。
“西电东送”工程在保障东部地区冬季用电需求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从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获悉,截至10月24日,“西电东送”特高压工程累计向浙江输电超7000亿千瓦时,相当于2.1亿户家庭一年的生活用电量,为浙江经济稳步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作为我国东部经济大省,也是用能大省,外来电是浙江电力保供的重要手段。浙江现有3条“西电东送”±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共同组成3大“西电入浙”“高速路”,送电能力最高达2400万千瓦。据悉,“西电入浙”特高压工程不仅为浙江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保障,也促进了东西部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了清洁能源的利用率。7000亿千瓦时电相当于就地转化近2.8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5.8亿吨。来自西部的清洁能源输送至浙江,助力浙江清洁能源占比提高至30%。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截至9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1.6亿千瓦,同比增长14.1%。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介绍,在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已超过一半的情况下,通过加强智能化调度和提升跨省跨区互济水平,能够实现电力稳定可靠供应。
天然气供求双面向好
天然气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满足冬季清洁取暖需求、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的“排头兵”。“煤改气”作为我国控制环境污染的战略决策之一,是清洁取暖、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举措。
在日前举办的第六届重庆油气论坛冬季峰会上,多位与会专家对今冬天然气供应和保障作出预判:“今冬明春,国内天然气供应能力不断提升,国产气供应稳步增加,国内筹集资源规模预计为2135亿立方米,可满足市场需求并预留了一定变动空间,供需形势延续‘总体平衡,局部偏紧’态势。出现极端冷冬、导致国内市场需求大幅攀升并长期保持高位发生概率极小,但出现短时极端低温、导致需求短时间内出现峰值仍是大概率事件。”
据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天然气消费增速较高超预期,超过往年平均增长规模,消费结构呈现气电、交通领域较快增长的特点。在消费量不断增长下,即将到来的冬供时期,天然气保供形势如何?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8月,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163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6%;进口天然气8713万吨,同比增长12.3%。
不少业内人士纷纷向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今冬明春国内天然气调峰保供有底气。
中国城市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中国石化持续加快产能建设节奏,高效推进国内气田开发,多方筹措进口LNG(液化天然气)资源,为保障冬季天然气民生用气提供了有力资源支撑。为确保进口LNG资源稳定,中国石化与国外资源供应商积极协商LNG长约提货计划,确保稳定履约,结合市场需求,提前做好经济性LNG现货采购。第六届进博会上,中国石化与卡塔尔能源公司签署为期27年的LNG长期购销协议,保证每年300万吨LNG的平稳进口,进一步提高国内天然气保供能力。
在供暖季来临前,中国石化还提前布局,新投用4座液化天然气储罐,新增储气能力5.8亿立方米,可满足770万户家庭供暖季5个月的用气需求。青岛LNG接收站、天津LNG接收站均实现双码头双泊位运行,2个接收站共16座LNG储罐总储气能力达133万吨,日气化外输天然气超6000万立方米,有力保障高峰期用气需求。
国家管网建设“进度条”也不断刷新。据介绍,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中卫)已于9月底在新疆段建成投产。该管线是继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管道之后又一条东西走向的能源战略通道,年设计输气能力150亿立方米,将有效提升西气东输管道系统整体输气能力。国家“十四五”重点项目虎林—长春管道目前也在加紧建设中,建成后将优化东北地区管网布局,每年新增天然气供应量100亿立方米,极大提升我国东部能源通道保供能力。
当下,各主力企业都在积极筹措资源,签足签实合同,稳定资源价格,保障民生用气安全稳定供应。李春临表示,天然气资源供应较为充足,调峰储气能力较去年增加80亿立方米,入冬前实现应储尽储。
《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10月28日 第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