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程发轫,培风图南。2024年,随着联合工房拔地而起,一台台设备安装落地。10月,云南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麒麟复烤厂整体技改项目投产运行,正式开启了12000kg/h流量打叶复烤生产新篇章。同时,全新的生产线与工艺路径也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发起了新挑战。
锲而不舍,设备经脉摸通透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麒麟复烤厂生产加工车间有一位“百事通”,自麒麟复烤厂1993年建厂以来,便一直在打叶复烤生产一线工作,从最初的叉车工,到后来的烤片操作员,再到现在的生产加工车间班长,五十多岁的董丁喜和复烤设备朝夕相处,已然成为了设备的“老知音”。
三十年如一日,董丁喜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学习,才一点点摸清所有设备的运转原理,现如今对老车间的设备已经滚瓜烂熟。从预处理到成品下线打包,董丁喜对每一台设备的“小脾气”都了如指掌。“风选除杂的高速皮带一定得盯好了,烟叶水分稍小点就容易堵料。”“一打上边的比例分料器要根据二润出口水分调整,水分小了容易堵在后边。”就这样,董丁喜通过自己的经验把老车间的设备管理得“服服帖帖”。
董丁喜指导维修设备 崔哲语/摄)
日新月异,技术变革出难题
白云苍狗,星移物转。麒麟复烤厂整体技改完成后,全新的生产线投入运行,让经验丰富的“董师傅”也犯了难。数字化的新操作模式也让董丁喜有些力不从心。
原本用手来操作的截止阀换成精度更高的气动薄膜阀,原本在线切断的铺叶模式也换成了均质化程度更高的离线切段翻箱喂料模式;原本预处理没有储存空间的“直肠子”也顺应均质化需求,增设了两个贮柜;全部依赖人来进行杂物挑选也增加了基于图像识别的光电除杂设备......
设备的更新和工艺路径改变使得原来自带导航的董丁喜也迷了路。他曾笑着说到:“原来的生产线,只要你告诉我设备号,我就可以找到设备的具体位置。现在新的生产线,规模比以前更大,工艺也更复杂了,有时候自己转着转着自己都会迷路了。”新设备的“新脾气”让董丁喜直挠头。“新的生产线设备都有自己的特点,原来的那套不中用咯。” 董丁喜摆摆手说道。
迎难而上,厉兵秣马启新程
山不让尘,川不辞盈。全新的设备和工艺路径、陌生的操作方式并没有让董丁喜退缩。
董丁喜曾和年轻人聊道:“老生产线的设备都是九几年的老古董了,别说设备落伍,我们的思维都要跟不上时代了。”新车间生产过程中,董丁喜每天不知疲倦地在设备之间穿梭,熟悉设备的分布位置,认真观察和记录设备的运行状态。用他的话来说,这就是和新设备“交朋友”。“设备和人一样都是有自己的脾气的,我们在平常工作中多看多听,慢慢地了解它们的运行特点,熟悉它们的脾气,这不就是和设备交朋友吗?”董丁喜笑着说道。
董丁喜在现场调节设备。崔哲语/摄
在青年职工操作新设备时,董丁喜化身“提问狂人”。如何将生产配方装载进加工系统、如何将装满的贮柜进行出柜操作、光电除杂设备杂物怎么标识......在反反复复的提问、解答过程中,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仔细记录下操作的要领与步骤。闲暇时分,小本子一掏,董丁喜便开始复习,嘴里还不时念念叨叨,以加深记忆。“人上年纪了,记性也不如以前咯,不记下来还真不行了”他笑着说。就这样,董丁喜慢慢了解了新工艺的操作流程,熟悉了新设备的操作方法。
董丁喜一边学习一边记录。崔哲语/摄
在一次聊天中,董丁喜聊起,有人问他,作为曾经经验丰富、备受尊敬的老师傅,现在向刚刚工作的小年轻们请教,会不会感觉有一点不好意思。董丁喜却表示: “俗话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现在的小年轻有着顺应新时代的新思维,向他们学习,我感觉自己都年轻了几十岁呢。”
朝乾夕惕,功不唐捐。就这样,董丁喜用他三十年如一日坚守与热爱,再一次与新车间的设备交上了朋友,摸透了它们的“小脾气”。用他的细致与勤奋,再一次成为了新车间的“百事通”。用他乐观积极的心态,感染了身边的人们。(崔哲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