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远去的绿皮火车,消散的故城旧梦

2021年01月28日 01:12:12 中国城市报申功晶

我年少时住在苏州老宅阁楼上,冬天深夜读书,经常能听到平门火车站传来的声音,那“呜呜”的火车鸣笛声空灵而悠远,在夜深人静之际,尤显凄厉。不过,有它的陪伴,总算让我的夜读生活不再孤寂。

有一天,我缠着父亲带我去平门看火车。我们父女俩站在铁道旁,父亲侧耳倾听,判断远处传来声响,便立马警觉地拉着我往后靠,站在安全范围内。很快,我们看着一列列车厢呼啸着由远及近,再到渐行渐远。

绿皮的是客车,黑皮的是煤车。我仰起脖子问父亲:“你什么时候带我坐火车?”父亲慈爱地摸摸我的小脑瓜:“等你考上外地的大学,就可以坐火车啦。”

因此,我从小就盼着长大,长大了,好去外地上大学,过一把火车瘾。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但凡坐着绿皮车去外地读大学的,都如黄鹤似的一去不复返了。因为家乡太小,小得已经装不下他们胸中的鸿鹄之志。我的大伯去了北京读工科,毕业后留在研究所搞科研;我的二伯去了上海复旦大学读生物学,后留在央企当工程师;我的父亲,是爷爷最小的儿子,只有他安安生生在家乡留守了一辈子。巧的是,爷爷给大伯取名“鹤”,鹤者,鹤翔于天;给二伯取名“鹏”,意喻鹏程万里;唯独给我父亲取名“鹂”,即养在金丝笼里的小鸟,可见,冥冥之中早有天意。

我十九岁那年,终于实现愿望,坐上绿皮火车离开出生地,在由南往北的铁路上飞驰,一路颠簸到我要去的地方。在离家前,我听了一个骇人的新闻:在火车上,一个二十多岁的女硕士被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骗卖到山里……这给我的心里留下了不小的阴影。为了宽慰我,姑父说:出门在外别跟陌生人说话,不要搭理,就安全啦!

那时,绿皮火车的车厢环境不甚理想,除了“脏、乱、差”外,还嘈杂、拥挤,空气中更是弥漫着一股泡面火腿及臭脚丫子的混合味。乘客三教九流、南腔北调,让我印象颇为深刻的是,有一个乡民模样的中年男子抱娃似的抱着一只大纸箱,箱子打开,居然是一堆毛茸茸的小黄鸭,叽叽喳喳,可爱得人心都化了。

火车穿过陌生的荒山、峻岭、农田、江河……沿途靠站有时一等就是十几分钟甚至更长。无聊之际,乘客们就下车抽烟、透透气。我则在火车上看书,看了一会儿就昏昏欲睡。车到德州,小贩们争先恐后在车窗外吆喝、兜售土特产。我买了只德州扒鸡,开了听青岛啤酒,一边手撕烧鸡、一边大口喝酒,感觉极为畅爽,合了“饮食在民间”这句话。

其实我上大学那会儿,已经有了“子弹头”,只是动车票价昂贵。疼爱女儿的父亲极力主张并“赞助”我乘坐动车回家,我便改坐动车。第一次坐动车,我感觉很新奇,眼睛一眨,就如离弦之箭般“飞”回了家。较之绿皮火车,动车里的服务员也更青春靓丽,说起话来也和蔼可亲,让人如沐春风……渐渐地,绿皮火车老了,各方面都显出明日黄花之态。

我大学毕业后,留在异地生活、工作,大都市的繁华让人乐不思归。年岁渐长,乡愁渐浓。有一次,我特地买了张K字头的绿皮火车票返乡,因为在我内心深处,绿皮火车和家乡古城旧貌已经划上了等号。

都说近乡情怯,在返乡之前,我迷迷糊糊做了好多个梦,梦见那占了两条街巷的祖宅,热锅出炉的生煎馒头配蛋皮汤;还梦见了小巷尽头的托儿所,幼年的我哭着闹着逃出大门,一路狂奔,最终却被年富力强的老师逮着夹在腋下,我倔强地一路拍打挣扎……半梦半醒之间,我的手脚仍在火车铺上挣扎拍打。

当我提着行李箱,从绿皮火车下来的那一刻,我怔住了——心心念念的故乡变了模样,粉墙黛瓦变成了摩云大楼,南腔北调取代了纯粹的吴侬软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未衰,家还在,乡味却鲜见。我反倒像是一个远道而来的客人。江南在五代时发迹,于是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我回到了家乡,却没有了身处天堂的感觉。唐代杜荀鹤笔下的姑苏盛景——“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早已面目全非。或许,它已成了别人家的天堂,别人家的城市。

早在几十年前,上海人就称苏州人为“乡下人”。苏州除了平江区、沧浪区存有一点点古城遗迹外,基本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格局。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苏州的景观变化则更大。

当今,苏州文人车前子在他的书中写道:“杜牧之的江南,范石湖的苏州,在前三十年还依稀可见,在近十年被破坏得比任何时期都要厉害……”车前子的心声,也是我的心声,更是无数真正热爱苏州的人和“老苏州”们的心声。

所以,我们更要去记录和“抢救”老物件、老记忆。我去串门走亲戚,我那年近耄耋的老姑父说:“得空写写你的老祖宗吧。”他老人家带我去了一趟石湖越溪,申文定公(明万历内阁首辅申时行)墓保存尚好,平日里禁止闲杂人等进入。他退休后尚能荣归故里,可我的家乡在哪儿?我的家乡故城历经潮汐冲刷、挪移,湮灭在生命的记忆里头。纵然祖居、老城如今已片瓦无存,可它仍是我心底最牵挂的一部分。

那之后,我再次登上了北上的绿皮火车。看着一节节熟悉的车厢,我心想,渐行渐远的它有一天也会和我家乡的原本模样一样,最终消逝得寸痕难觅。但我更要清晰记得它们的模样,用文字准确地描绘和记录下关于它们的点点滴滴,以拼成历史和地方文化的纯净片段,使其在时代发展大潮中散发着自己独特的光芒。

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彤彤

热点新闻

九成多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多国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环球热点)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闻推荐

文化和旅游部:游戏游艺设备不得宣扬赌博内容

人民网

贵州A级景区面向全国游客五折开放 优惠持续90天

贵州日报

严厉查处黑导 挤压非法“一日游”生存空间

北青网

北京A级景区垃圾分类难在哪 认知是关键

北京商报

九寨沟旅游环线厕所乱象:基本没有干净免费的公厕

光明日报

新疆旅游厕所融进景区“量”“质”齐升

新疆日报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读者来信

报社公告 投诉中心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