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高铁空间矛盾:私人需求与“公共边界”碰撞

2025年07月31日 18:38:45 中国网

高铁的飞速发展,便利了出行,却也放大了公共空间的挑战。其实,高铁早已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更是流动的公共空间。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与工作中,人们需要“静一静”来放松身心、舒缓疲劳。营造安静和谐的乘车环境,需要每一名旅客身体力行。“各自安好、互不打扰”,还路途一份恬静温馨、一片和谐美好。然而,商务舱里频繁的电话会议、普通车厢中此起彼伏的交谈声,之所以常引发矛盾,核心在于“私人需求”与“公共边界”的碰撞。有人视旅途为延伸的办公室,有人渴望一段不被打扰的休憩时光,当两种诉求在封闭空间里相遇,缺乏清晰规则的约束便容易滋生摩擦。

控制音量、不打扰他人,这本该是公共空间里无需强调的“默认规则”,无论身处高铁商务舱还是普通车厢,都须遵守最基础的文明底线。如今,不少高铁线路都设有静音车厢,但并不意味着普通车厢的制造噪声类似行为就可以被“放任”。可现实中,总有旅客将“安静”当“建议”。总有人旁若无人地接打电话,也有人把视频声音外放让邻座听得一清二楚,还有家长对哭闹的孩子疏于引导……这些细节提醒我们,高铁作为流动的公共空间,同样需要“换位思考”的自觉。这是对他人边界的尊重,也是对公共空间秩序的自觉维护。

好习惯的养成,既需要“他律”的兜底,更依赖“自律”的觉醒。铁路部门可以通过加强广播提示、乘务员巡查等方式强化规则执行,但更重要的是,每个进入公共空间的人都该绷紧“静音弦”:接电话时自觉走到车厢连接处,用耳机替代外放,看管好孩子的言行……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恰恰是公共文明的试金石。

当“控制音量”从“道德倡导”变成无需提醒的本能,当“不打扰”成为每个乘客的行为自觉,高铁上的安静才不会是少数人的“奢求”,而是所有人都能共享的文明福利。每个乘客都能将“安静”内化为行动自觉,这片小小的空间才能真正成为文明出行的样板,让高铁不仅跑得快,更能载着文明向前行。

(来源:中国网 作者:姚洪原题:旅途共“静”意 出行更舒心)


责任编辑:张阿嫱

公共空间交通出行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