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小说《茶馆》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茶,可以清心也;馆,可以怡情也。这是对茶馆特征最直接的阐述。
在我心目中,一直认为能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茶馆是为数不多带着烟火气的一类。前些天我去了中国茶馆最多的城市成都,这更加让我坚定了这个看法。成都的茶馆,无论是坐落在人民公园内拥有百年历史的鹤鸣茶社,还是位于繁华的太古里旁却有着远离喧嚣般宁静的大慈茶社,抑或是随处可见散落在老街深巷里的市井坝坝茶馆,都是巴蜀文化沿袭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在成都,茶馆已经不仅仅是作为喝茶的空间,茶馆内本地特色小吃和茶点一应俱全,还配套了采耳、按摩、修面、足浴等休闲服务,评书、非遗功夫茶表演、变脸和吐火等经典川剧展示在茶馆的各个角落上演,走进成都的茶馆,俨然进入了一个又一个独具特色的成都在地传统文化展馆。
回长沙后,我也期盼找一家独具本土特色的老茶馆,突然想起朋友去年提起长沙老城区新开的一家东茅街茶馆。恰逢周六,起了个大早,一行三人决定驱车前往东茅街茶馆“过早”。停好车,再步行穿过狭窄的巷子,就来到了东茅街茶馆,大门口古朴的牌匾、斑驳的木门仿佛在诉说着长沙老茶馆的一段段往事。推门而入,室内更是别有洞天,八仙桌与藤椅,老茶客与老茶,还有秋日清晨那第一缕阳光透过屋顶木质房梁和玻璃窗洒落在茶馆的水泥地上,年轻的跑堂小伙计开始擦拭茶桌,迎接第一拨客人的到来,此情此景,仿佛让人穿越回到了老长沙的旧时光…………
因为来得早,我找了一处靠近角落不显眼的位置坐下后开始仔细打量茶馆的空间布局,茶馆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中间位置用旧砖垒起的戏台,听茶馆的小伙计介绍,每逢周末,这里都有唱长沙花鼓戏的演员登台献艺,好生热闹。隔壁桌,只见几个上了年纪的嗲嗲点上一壶茶,一边看着茶馆的人来人往,一边聊着家常,他们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这座城市的深情。顺着视线望去,茶馆的另外一角,一个嗲嗲左手拿着蒲扇,右手端起茶杯,一饮而尽,这是一种豪爽,也是长沙老口子的一种生活态度。
起身,去茶档口、小吃档口、粉面档口分别点上一些吃食,我惊喜地发现有“猴牌”茉莉花茶,太熟悉的感觉,因为小时候我记得奶奶是只喝“猴牌”茉莉花茶,而那时候的我也丝毫不明白其中的缘由,只记得那种香到舔嘴巴的感觉至今难忘,长大后才慢慢懂得这可能是老长沙的一种情怀。
端上点好的吃食,径直走向茶位,转角处的一处宣传招牌吸引了我,让我停留驻足,招牌上展示的是老长沙吃包子方式:左手一个糖包子,右手一个肉包子,抓一把花生米把皮搓掉,塞在中间,左右一对上捏成饼,然后开始吃……我想起了这不就是奶奶生前经常和我说起,老外公那个时候最喜欢带着她去烈士公园晨练,然后在老德园买上一个糖包子、一个肉包子合上一拍么……
可以说老茶馆是长沙在地文化的真正还原。记得舅爷爷有次和我聊天的时候说道,好久好久前,那还是20世纪60年代,老外公还在上班,每天早上必去长沙老茶馆,一杯茶两个包子,坐上半个小时与老朋友会面扯谈,然后再去上班。朱嗲也和我说,在他小时候,长沙城到处是茶馆,主要分布在小街巷,一般依托在某个小食店,店门口放几条长板凳或者几个短靠背椅,点上一杯茶,有时候一坐就是一天。那个年代长沙城的茶馆又以“银苑”最为有名,主要经营茶水、点心、冷饮和小吃等,茶和“百粒丸”那是经典搭配,一时食客如云,特别是喝早茶的人多,由于店面有限,老茶客一般喜欢坐到店门口的街边,老远就能听到鼎沸的人声,很是热闹……后来为适应市场化竞争,这些老茶馆很多都改建搬迁,慢慢地就都不见了,直到这两年,东茅街茶馆、蔡二茶馆、马王堆茶馆等一批具有老长沙韵味的茶馆涌现出来,茶馆这个字眼又重新出现在长沙人的记忆里并唤醒起很多人无数的美好记忆……
茶馆曾一度在长沙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载着很多人的回忆和情感,呈现出最纯粹的生活和最真挚的情感,现如今我只要一去茶馆,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奶奶、老外公的样子,茶馆也成了我对他们寄托哀思的另一个地方。
一两茶二两粉三五好友,东茅街茶馆的故事还在继续,老长沙的记忆也还在延续,在这里,无论是两鬓斑白的老者还是朝气向上的年轻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温暖,东茅街茶馆“猴牌”茉莉花茶的茶香将在更多人的记忆深处挥之不去,并伴随着长沙这座城市悠久绵长的历史、情深意远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