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竹子耐寒耐旱、四季常绿、枝繁叶茂、盘根错节,属于理想的防护林,具有很好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绿化国土的功能。中国是世界竹子中心产区之一,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竹林面积最大、竹材产量最多、栽培历史最悠久、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院长昝林森介绍,早在1958年就提出的“南竹北移”是由南京林产工业学院(现为南京林业大学)周芳纯教授负责调研指导和实施。1963年,陕西省楼观台国有实验林场从湖南引回4蔸毛竹试种,开启了“南竹北移”之路。1965年,林业部将该林场列为“南竹北移”试验基地,至1966年底,该场先后赴四川、江苏、浙江、湖北6次引种4千余篼,引种规模逐年扩大。1980年建立楼观台竹类品种园。1993年先后进行4次扩建,建成现北方最大、品种最多、国内刚竹属品种最全的竹类品种园。
多年来,陕西选育扩繁的50多个优良竹种先后被山西、甘肃、河北、北京、辽宁等10余个省市或地区引种,推广竹苗200余万株,为我国北方国土绿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南竹北移”工作持续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陕西的“南竹北移”工作在西北地区形成了一定种质资源规模和优势,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南竹北移”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二是 “南竹北移”缺乏良种选育和高效栽培技术规范。
对此,昝林森建议,要建设北方竹类种质资源库。建议国家林草局在陕西建立北方竹类种质资源库,加大支持力度,继续开展“南竹北移”引种繁育工作,收集国内在北方成活的全部竹种,为进一步研究竹类生物多样性及北方生态保护奠定基础。
要加强“南竹北移”科技协同创新能力建设。一是建议国家林草局依托陕西省林业科学院建立北方竹类科技创新联盟,组建“南竹北移”科技协同创新团队。二是加强“南竹北移”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北方竹类逆境生理重点实验室、“南竹北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科研交流合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不断提高“南竹北移”科技协同创新能力。
要设立“南竹北移”科研专项予以重点支持。昝林森建议科技部和国家林草局设立“南竹北移”科研专项,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科学研究,开展耐寒竹种选育试验,选择适宜竹种继续向北推广,确定我国的北方适生边界;研究野外及圈养熊猫种群数量与可食竹供应量关系,选育熊猫可食竹新品种,保障秦岭大熊猫饲料供应,为秦巴山区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