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职太太离婚后获得五万元“家务补偿”的新闻,引发广大网友讨论。不少网友认为,繁重的日常家务获得相应的报酬竟然如此之少。
在此次全国两会期间,也有一些代表、委员关注到家务劳动对女性就业、生活乃至于精神生活方面的影响,他们呼吁建立一个“家庭友好型”社会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公益专业家庭服务的供给,减轻女性家务负担,降低家庭照护压力,为更有活力和年轻化的社会提供强劲动力。
根据领英《中国新兴职业报告2019》,近年来,女性普遍被认为在新媒体、沟通、管理等软技能方面具有优势,特别是产后重返工作岗位的专业女性在照顾、耐心和责任感方面有更卓越的能力。
但是,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霞光幼儿园园长蒋宇霞在调研中发现,女性在就业市场上的隐形劣势一直都存在,甚至有所增大。她表示,南京市最新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近六成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女性就业隐性歧视现象较为普遍,其中硕士及以上的群体超过四分之三,月收入超过1.5万元的群体超过70%;七成被调查者认为女性就业机会少于男性,约四成曾因性别而被拒绝面试或不招收;女性就业过程中仍存在程度不同的隐性歧视,表现为男女同工不同酬、因生育被调岗或降薪等现象。
蒋宇霞分析认为,让女性、甚至高知女性在人才市场被隐性歧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婚后女性往往是家庭中承担大部分家务劳动的一方,育儿、清洁、做饭、照护等家务工作,成为企业考虑女性职场竞争力重要部分,也成为不少女性向更高管理层奋斗的主要“拦路石”。
如何平衡职场与家务,如何平衡事业与育儿?蒋宇霞呼吁,政府部门需认真考虑提升工作空间的女性友好性,增加社区的家庭服务综合空间供给。
蒋宇霞建议,应鼓励有条件的大型国企央企、园区和基层社区率先建立公益性专业化的0-3岁托幼机构;在新建园区、社区,强制性要求给予相应配套服务空间供给,政府孵化扶持公益性专业化服务,分担减轻女性的家务负担,让工作日“去家务化”,节假日“去工作化”。
“只有大力发展专业化、社区化、市场化的家庭服务综合体,依托大数据技术等精准赋能和精准匹配,给家庭更多的选择与替代服务,才能使女性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脱离出来,更好地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同时提升生育意愿。”蒋宇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