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年伊始,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开放下载了,虽然只能在部分城市注册使用,但比起之前的抽签下载已经向前迈了一大步。那么什么是数字人民币?使用数字人民币跟使用第三方支付工具有何区别?
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人民币的主管机关,负责人民币的设计、印制和发行。数字人民币可以理解为人民币的数字化表现形式,相对于传统的纸币和硬币来说。因此,人民币的所有法律意义对数字人民币都适用。
另外,国际上有一个名词叫CBDC– CentralBankDigitalCurrency,翻译过来叫央行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也是央行数字货币的一种,不过最开始研究的时候官方给出的名称是DCEP– DigitalCurrencyElectronicPayment,这实际上体现的是数字人民币的两个基本功能:数字化的货币(财产)+电子化的支付,但可能后来发现在国际上介绍起来有难度,于是改成叫e-cny。简单地来说,数字人民币是CBDC的一种,一开始叫DCEP,现在叫e-cny。
1.钱币时代,钱是一组钱币的累加,比如100块钱,可以是10张10块钱,也可以是100张1块钱,到了数字人民币时代,面额不再有意义,只剩下余额概念,背后是一长串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表达式,当余额发生变化时,表达式也发生变化,这其中也包含了余额变动的历史信息。
从使用体验来说,使用数字人民币或第三方支付工具没有区别,都是用app扫二维码。这也是央行推广数字人民币使用的底气之一,借助腾讯、阿里,以及银联、京东等机构的多年努力,使得用户在使用方面的教育成本近乎于零。因此,人们才会问有什么区别,因为就是感觉不到有什么区别。
但是,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和通过第三方支付的背后逻辑完全不同。
以支付宝为例,通常情况下,用户会将支付宝绑定自己的银行卡,扫码后,支付宝将交易信息传给网联(央行指导下的线上支付清算组织),网联组织与各家银行间清算,用户看到的是银行卡扣款,商户收到款。
2.而数字人民币目前的开通流程是选择一家商业银行建立钱包,并从这家商业银行的账户中转钱到钱包里(也可以从别人的钱包转进来,只是目前还不太普及),然后扫码进行支付,有点像微信里的零钱,但零钱本质上还是记账,而数字人民币支付的结果就是数字人民币本身(表达式)的变化。理论上来说,如果数字人民币得到完全普及,支付行为无需任何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即可完成。
目前数字人民币app要用手机号注册,绑定银行账户也要通过手机号验证,而中国的手机号是实名制的,所以不存在绝对的匿名,当然这一切都取决于监管的力度,也不排除未来可能支持电子邮箱或外国手机号注册,只不过额度必定不会太高。或者说,匿名性应该只体现在如果支付金额不大,无需身份验证,但理论上每一笔支付都能追溯到源头。
那么,当数字人民币普及,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
首先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会发生变化,不再有存取款的概念,但只要央行不停止发行物理介质的钱币,商业银行还是会保留一小部分兑换业务。用户可以将数字人民币兑换成纸币、硬币或者纪念钞、纪念币;也不再有账户的概念,只有钱包的概念,但会分成公司钱包和个人钱包。商业银行完全变成金融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支付款项的代收渠道,核心是比拼服务。
随之而来,第三方支付工具不再绑定银行卡,其实在大部分国家账户和卡都是两个概念,都是先开立银行账户,然后单独申请银行卡。数字人民币时代,这两个概念都没有了,第三方支付工具直接绑定数字人民币钱包。
国家层面上,央行不再花费大量成本制造、运输、储存钱币,税务部门征税的难度也大幅降低。当然,相关部门的注意力会更多地放在信息安全,防范犯罪上。外国人来华旅行也会更加方便,开立钱包比开立账户还是要简单许多,也更容易接入中国本土的APP。
纵观整个支付发展史,实际上无现金支付早已是人们生活的日常,只不过分成了不同的流派:西方喜欢刷银行卡,中国习惯于扫二维码,还有非洲因地制宜使用话费支付等,但这些形式本质上还都是实物货币的电子映射。直到央行数字货币的出现,才彻底改变了货币发行的逻辑,而中国在这方面远远走在了前头。(作者系资深支付行业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