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全国政协委员杜海峰:“双减”背景下改进中小学课后服务

2023年03月06日 15:33:20 中国城市网邢灿

强化校园育人能力,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是彰显民生关怀、体现政策温度的重要举措。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陕西省委会副主委、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杜海峰建议,在“双减”背景下进一步改进中小学课后服务。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为着力推进课后服务工作部署,地方也相继出台了相关保障政策。杜海峰调研发现,当前中小学课后服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显著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尤其是存在教师超负荷工作、西部省份经费不足、服务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为此,杜海峰建议,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加强课后内容共享。一方面不断拓展课后服务供给渠道,通过补充招投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遴选、聘请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以及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退休教师及志愿者等参与课后服务课程;另一方面,加强学校间课后服务内容共享,统筹线上免费资源、优质资源和校际特色课程等。

同时,采取多重激励形式,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明确校内教师在课后服务中的角色定位与专业优势,保障其专业工作及研究时间。提升学校管理的精准性,编制教师课后服务工作细则。增强课后服务课程内容和时间安排的科学性,注重教师承担课内课后课程工作的关联配合。通过合作开发课程及开展教师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课后服务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

此外,因地制宜筹措经费,定向倾斜贫困地区。地方应立足实际情况,通过科学测算,确定区内差异性收费标准。省级财政可发挥统筹作用,以专项转移支付的形式对财力薄弱县区给予资金支持。重视部分省市财政财政补贴和收费标准的“一刀切”现象,省市确定原则后可将具体收费标准制定的权限下放至区县,根据区域、学情、课时划定不同的经费标准,尤其是各地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制定收费标准,突出差异性。

最后,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切实保障服务质量。鼓励第三方机构或独立研究机构介入,多主体多角度进行周期性评价和反馈,以促进课后服务课程的持续改进、健康发展。

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乔妙妙

杜海峰时政课程

热点新闻

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正式发布

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