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

“上海老街”上多样的老字号建筑

2024年01月24日 17:06:07 文汇报冯立

中西建筑风格包容在方浜中路的曲线之中

无论在什么时代,商业街总是作为日常商业生活舞台的背景而成为城市的脉搏。商业街往往为最古老的城市空间。它们既是街市,是本地居民非正式的社区活动之所,是游客的打卡目的地,也是文化多元化的缩影。

上海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设立“上海务”、北宋熙宁七年于黄浦之滨建镇,因商而兴。而上海老城的商业之核,一直以来围绕着方浜一带展开。历史地理学者钟翀曾经提及,以形态发生学的角度推测“上海源”,上海早期城市核的所在,应该就在明嘉靖筑城前的方浜益庆桥一带,即今天小东门附近的方浜中路一带。而“上海务”则推测在今天的方浜中路宝带弄西侧一带。

1910年代的填浜拓路,孕育了近代方浜中路商业街的诞生。

历史上,方浜以北的道路并不是今天所见到的方浜中路的样貌。

1913年的《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图》中,方浜以北的弯曲的街道,以城隍庙为分界,以西标注为“西大街”,庙以东为“小东门大街”,路面并不宽阔。

选择填浜拓筑方浜路,或许是看中了它能够将黄浦江畔的熙熙攘攘的货物与人流,延伸至老城厢的核心地带,如同南京路与金陵东路所做到的一样。正如《上海老城厢百年1843—1947》一书作者黄中浩所言,民国初年的填浜拓路“源于资本的流通性对城市空间的要求,在民众眼中,此番动作可以使市面兴盛,地价日昂,并且可以向租界展示华界的新气象,这是资本主义与民族情感混杂在一起形成的推动力”。

1914年,方浜北侧的西大街与小东门大街经过拓宽后,成为了老城厢原城墙之内,最宽阔的街道。而方浜中路正式得名,则要等到1946年。

填浜拓路的同时,老城厢的城墙也进行拆除,并成为今天的人民路与中华路环路,方浜路的两头连接了环路的东西两端。老城厢在民国初年,迫不及待地走向现代。

老城厢的方浜中路的街道走向,贴合着历史上方浜的河道走向,形成了如画般的弯曲的商业街,是上海从江南市镇过渡到现代城市的重要见证,而延续百年的生活图景,赋予了方浜中路多样的街景。

如果说南京路、金陵东路,代表了近代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地带以棋盘式的路网所构筑的笔直的商业街,那么位于老城厢核心的方浜中路,作为老城厢的第一商业街,其魅力则在于自然弯曲的街廓。

方浜路随着旧时河浜弯曲,而产生的如画般的街景,一直延续到今天。它记录了上海县城的曾经的河流的走势。“曲”本身,就见证了方浜中路的有机生长。

正如伦敦的摄政大街,其迷人之处在于几道弯曲而形成的丰富的街道形态,行走在方浜中路时,视线也会因为弯曲的街廓,而感受到“如将不尽”的街道景观。

曲,除了如画的意味,更隐含了城市治理的智慧。在方浜中路填浜拓路的过程中,在尊重产权土地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各方协商,才形成了今天方浜中路的街廓。曲的街廓,留下了城市发展的印迹。

在有机的街廓形态之中,1914年之后逐渐生长出来的沿街商业建筑,回应了不同店铺与不同时代的需求,在风格、建筑类型、业态上体现了多元融合的包容性特征。

先说风格之包容。在晚清至民国初年,方浜中路一带的沿街店屋多为传统的中式风格。此后,西式折衷主义、装饰艺术风格的立面慢慢增多,而建筑的开间,也从单开间到多开间不等,构成了丰富的街道景观。

从现存的方浜中路沿街商业建筑来说,大致可分为中式店屋与西式洋楼两类。中式店屋带有里弄沿街房子的特征,以木饰面为主,在细部上则通过铺面、阳台、挑梁、花柱、挂落、招牌等配置呈现出丰富的装饰性。西式洋楼立面则以石材或仿石抹灰材料为主,具有折衷主义风格与装饰艺术特征。中西风格并置而并不突兀,包容在了方浜中路的曲线之中。

其次是业态之包容。自1910开始,方浜中路街道两侧开始建设一些体量较大的商业建筑。填浜拓路后的方浜路上成为老城厢银楼最为集中、规模最大之地,除了至今尚存的老庆云银楼与裘天宝银楼建筑之外,更有东来升银楼、恒孚银楼、景福银楼、方九霞银楼等著名银楼,可惜其建筑已经不存。从功能而言,中式店屋与西式洋楼皆承载了不同类型的商业与作坊功能,而在街区内部,沿街商用建筑又与内部的多元的里弄居住建筑融为一体,体现了商住之融。

多元的风格与业态,融合了城隍庙、沉香阁、敬一堂等不同信俗的庙宇,在抗战时期,以方浜中路与民国路(今人民路)为界,设立了南市难民区,庇护了大批难民,这也是老城厢的方浜中路对这座城市所作出的贡献。

1999年末,方浜中路以“上海老街”为名进行风貌提升后,一度热闹非凡。如今,方浜中路东段正在整体等待更新。而去年上半年,“猫街”一度火到出圈,让久违的人气再度汇聚到街道之上。未来它将以何种方式被再度激活,令人期待。

阅读方浜中路上形形色色的老字号建筑

方浜中路是老城厢商业的核心,老字号的汇聚之地。方浜中路的老字号,譬如老庆云银楼、裘天宝银楼、童涵春堂、吴良材眼镜店等,距离创立之初已有数百年历史,而民国时代开始兴起的布业品牌信大祥、宝大祥、协大祥也曾经云集于方浜中路。填浜拓路之后的方浜中路,融合了金融业、服装业、日用百货等各行各业的商业建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老城厢第一商业街。以下几栋至今尚存的老字号建筑均值得细细阅读,而它们的诞生地都在今天的方浜中路一带。

【澄明斋】

吴良材眼镜店或许是在方浜中路一带开业并延续至今的最为悠久的老字号。其前身是开设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城隍庙前方浜附近的澄明斋珠宝玉器号。

嘉庆十二年(1807年),吴良材将“澄明斋”改名为“吴良材眼镜店”,主营眼镜,兼营珠玉。

民国年间,吴良材眼镜店在方浜中路155号置地盖房。此单开间三层建筑至今尚存,在方浜中路玄扈台北侧。当时《新闻报》曾刊载(1914年6月12日):“吴良材眼镜老号迁移广告——本号开设上海小东门内马姚弄(今马园街)口,贸易两百余年,四远驰名,早承中外推重。今因原处房屋破坏,特在对面转角自造洋式楼房。现已工竣。于阴历五月十一日迁至对门新屋交易。特此登报布告。”

吴良材眼镜店处的方浜中路街面,和花草弄、光启路、马园街交接,并带有美丽的弧形曲线,有融汇人流之势。在1948年上海南市方浜路彩色影像中,这段街面上人群熙熙攘攘,店铺鳞次栉比,云集了吴良材眼镜店、张小泉剪刀店、固本制革厂等知名店铺,店面则融合了装饰艺术、传统店屋、现代洋楼等不同风格。

【老庆云银楼】

如果说上海是中国早期银楼业的发源地之一,方浜中路一带则可以说孕育了老上海的银楼业。早在乾隆年间的1773年,杨庆和银楼率先在上海城内的庙前大街(即今城隍庙庙前的方浜中路)上开设。10年后,老庆云银楼也开市营业。1830年,裘天宝银楼在方浜中路一带开设。18年后,凤祥裕记银楼在小东门方浜路上开办,自产自销金银饰品。1880年左右,“方九霞裕记”开设于方浜中路人民路口。到了清末至民国时代,各银楼沿着方浜路重新翻建自家建筑,并在租界内开设新店,一度市面繁盛。随着城市的发展,上述银楼建筑今天皆已消失,唯独位于方浜中路59号的原老庆云银楼建筑与方浜中路人民路路口的原裘天宝银楼建筑幸存了下来。

据《郭氏家谱》记载,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斗(辰)公晚69岁时,《郭万丰船号》独资庆云银楼在大东门外花园弄开业。

老庆云银楼在1932年于小东门方浜东路59号自建气派堂皇的西式三楼大厦,拥有职工达五六十人,至今建筑尚存。据《申报》1932年7月31日记载:“开设在沪上小东门长生桥,已历百五十余年,营业鼎盛……以旧址不足开展,特于对面德安里口,自建巨厦,崇楼高耸,尤壮观瞻,所有陈列各种金银器具,如闺阁用品、学生文具,以及儿童玩物,无不新颖出奇,光彩夺目、工作精巧。前日开幕。”

老庆云银楼建筑是老城厢内西式的采光中庭商业建筑的代表之作,是方浜中路沿线较晚建成的商业建筑,其立面风格也更偏向于西式古典主义,显得颇为庄严。该建筑被列为黄浦区文物保护点,目前空置,将在修缮后对公众开放。

进入老庆云银楼,其内部一楼的采光中庭贯通至楼顶,采光中庭四周由当时非常时髦的所罗门绳柱作为装饰,以活跃空间,上部则覆以玻璃天棚。当时楼下为营业大厅,楼上是加工场,自产自销金银饰品和银器。

值得注意的是,老庆云银楼与其后的德安里为同一组用地开发。在平面布局上,沿街除了三开间的银楼店面之外,在其西侧设置一过街楼,通往德安里后几排的住宅建筑。住宅建筑入口设在西立面,格局以三开间一正两厢的石库门建筑为主。内部天井立面带有中式特征,延续了方浜中路前店后居的传统建筑模式。

【童涵春堂】

说来巧合,童涵春堂与庆云银楼在同一年开设。

童涵春堂国药号前名竺涵春堂国药号。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盘于童家,更名为童涵春堂。1874年,童氏家人用800两纹银,请同治年间苏州状元陆润庠书“童涵春堂”金字匾额,高悬堂中,显示出中华老字号的气派。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南市沦陷,地处方浜中路23号的童涵春堂(今方浜中路宝带弄口西侧)被迫停业。新中国成立后,童涵春堂迁到宝带弄口东侧、方浜中路人民路口西北角(即今天的人民路1号)。

这一建筑今天已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建于1920年代,原为大昌绸缎局,并曾为中国银行南市办事处使用,1958年后作为童涵春堂使用,现空置。其建筑在转角形成切角,构成朝向东南的主立面,并设置有两层高的壁柱。立面之上原有钟楼,高耸出屋面,与方浜路对面的仁记珠宝银楼的穹顶共同构成了方浜中路路口独特的天际线。历史照片显示,建筑的钟楼之后,同样也有四坡顶的采光穹顶,推测内部曾有采光中庭。可惜采光中庭今已不存。

如今,童涵春堂总店设在豫园,楼上更设有童涵春堂中药博物馆,展示有老童涵春堂的清代建筑模型及留存的建筑构件。

【裘天宝银楼】

裘天宝银楼是上海著名银楼之一,清道光十年(1830年)开业。

1916年在城墙拆除筑人民路之后,裘天宝银楼重建于方浜中路与人民路路口,属于方浜填浜拓路之后,第一批建造的商业建筑。

1946年由裘宗尧等29人集资国币二千万元在原址成立“裘天宝仁记银楼无限公司”。因此这一银楼又称为仁记珠宝银楼。

银楼的主立面朝东,为西式折衷主义风格,立面中间的入口及窗户作为弧形,与立面底部的弧形山花相得益彰。最有特色的则是冲出屋面的前后两个穹顶。靠近东立面的穹顶,上覆弧形四坡顶,体现了一种动感向上的趋势,形成路口的地标,可惜现已不存。

建筑中部的采光中庭穹顶,则为四坡顶,四周为窗,引光入内,照亮采光中庭。更令人赞叹的是采光中庭的内部。从原始格局判断,此采光中庭上下贯通,自二层起,形成中式槅扇窗立面。结合栏杆,极具装饰效果。

在历史照片中,弧形山花上写着“麟凤商楼”字样。入口券门之上则有“裘天宝”大字招牌。两侧的壁柱则饰以对联,上书“精制金银首饰,加炼条锭黄金”。

裘天宝银楼如今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目前空置,等待修缮并活化利用。

方浜中路的迷人之处,在于其“弯曲”,在于其“包容”。方浜中路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上海的老家,孕育其间的是老城厢生活方式与海派文化。

不论是中西合璧的裘天宝银楼、西式的老庆云银楼、还是风格各异的沿街店屋,现存的方浜中路建筑构成老城厢商业建筑风格演变的例证,具有高度的历史文化与建筑艺术价值。在未来,延续方浜中路曾经的街道生活与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显得尤为重要。

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欣蕊

建筑上海老街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