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苏州工业园区,这次的中新合作便在苏州郊外的一片洼地农田里起步。经过30年的发展,如今,苏州工业园区累计引进外资项目5000多个,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八连冠”,国家级高新区排名全国第四,已成为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质效最好、创新活力最强、营商环境最优的区域之一。“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看了之后曾发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赞叹。
秉承“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精神,园区以全球视野围绕产业集群发展招商,聚焦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通过开展存量企业二次招商,落户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环节,例如,引进中国博世研发中心、阿迪达斯区域销售结算中心等,实现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现创新链、价值链的强链延链补链;同时开展科技招商,引进科技创新型企业,重点瞄准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项目,通过长期培育形成增量的科技创新产业集群。
2023年,苏州工业园区拥有科创企业超万家,境内外上市企业66家,高企277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85家、独角兽及潜在独角兽企业86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86亿元、增长5.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1.1亿元、增长6.1%,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5.16%。
同时,园区从2006年起就开始重点规划、引导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17年深耕细作,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快速发展,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其中,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73.9%。
如今,园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扎实,布局完善。“2022年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园区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二、产业竞争力跃居全国第一;纳米技术应用产业获评2022年第三代半导体最具竞争力产业园区,位居2023年智能传感器十大园区首位;人工智能领域累计上市企业达20家,预计产业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
园区每一条产业链,都有组织部牵头,通过加强链主培育,建立链主企业培育库,联合相关职能部门、龙头企业、大院大所、行业协会等,搭建全链科创对接、产品购销联动等平台,开展联合攻关、成果转化、技术交易、联合检查、产销对接等方式,真正提升产业合作深度和水平,让互补型企业相互促进、竞争型企业错位发展、小微型企业茁壮成长。
同时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作用,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等优势科研主体组建创新平台、创新联合体,加强研发、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资源的协同,围绕重大任务协同攻关,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速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园区内企业和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大大缩短了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的时间周期,使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能够快速进入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从中央和地方层面上,为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园区积极对接国家创新资源,搭建成果转化平台,让更多创新成果落地成为新质生产力,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引进高校院所等科教资源,积累技术、储备人才,重点围绕产业开展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大力度与全球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科研机构,已累计引进大院大所30多家,其中,中科院、医科院、中电科等“国家队”十余家,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从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双向发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释放产业发展创新活力。
累计引进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346名,其中创业类占全国7%;133名博士后获评“江苏省双创博士”,58人入选“江苏卓越博士后计划”、占全省6.4%。已建立国家级、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3家,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372名,采用“联合招收、联合培养、联合攻关”的共建方式统筹推进博士后培育,打破高校院所与企业在博士后引育方面的行政壁垒、师资壁垒、科研壁垒,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科研项目产出的直接、间接经济效益分别达35.6亿元和29.9亿元。目前,生物医药博联中心已与25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共建关系,联合体内18家博士后工作站点2023年获得科研资助近400万元;纳米新材料博联中心通过“揭榜挂帅”等攻关方式征集解决方案、攻克技术难题,已集聚博士后304人。
据统计,目前每年有超4万名本科生来到苏州工业园区,且数量逐年增长;先后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6万人;园区外籍常住人口达1.2万人,海归人才近1.3万人。“人到苏州必有为”,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张名片。
2023年,园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更是“快马扬鞭”,苏州实验室、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总部基地开工建设,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新认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新增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130家。逐步构建起以苏州实验室、“一区两中心”为引领、各类高水平研发机构为支撑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汇聚高端优势创新资源,把握未来产业发展的“最初一公里”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路径,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呈现典型的跨领域、跨学科特点,确保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键要确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打破各环节之间的信息壁垒。
为了让创新企业轻装上阵,园区持续推动优惠政策落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切实赋能企业自主创新,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聚焦企业发展过程中“找创新技术”“找研发资源”“找合作融资”“找人才、找政策、找载体、找机构”等核心需求,打造八维服务体系、线下推出九大服务品牌、线上配套十个服务平台,提供技术转移、共享平台、产业合作、产业融资、产业人才、惠企政策、产业载体、专业机构等服务,形成全覆盖、全过程、全功能、平台化、智能化、个性化的企业服务矩阵,以“保姆式”的服务为企业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圈,切实加强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领军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使其成为重点产业链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的“领头羊”,成为践行新质生产力的“急先锋”。
近年来,园区滚动实施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每年引进超1000个科技创新项目,加强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加快构建由6个重点产业集群和23条重点产业链组成的“623”产业体系,到2026年,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个3000亿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新能源及绿色产业四大新兴产业集群突破6000亿元,抢抓新风口、布局新赛道,持续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积聚强大力量。
通过优化创新环境、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推动产教融合、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以及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一系列举措,园区成功地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024年是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立足新起点,苏州工业园区加速奔跑、铆足干劲,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凝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智慧力量,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作者:苏州科技大学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施琴芬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