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碳普惠生态圈初具规模 减碳或迎全民参与时代

2024年06月11日 19:27:04 中国城市报郑新钰

点外卖时,选择“无需餐具”,减碳45.72克;给新能源汽车充1度电,减碳460克;骑车出行共26.7公里,共减碳1.3千克……在北京市民李女士的“个人碳账本”里,记录着她践行绿色生活的“关键小事”。

“这不仅是我的‘碳资产’,更是我为‘双碳’目标贡献的一份力量。”李女士所用的个人碳账本,指的是北京绿色生活碳普惠平台“绿色生活季”,其是践行碳普惠制度的有益实践。

近日,在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办,中华环保联合会碳普惠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碳普惠助力绿色未来”主题会议上,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绿普惠发布《中国碳普惠发展与实践进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根据《报告》,我国碳普惠生态圈初具规模,多元化的碳普惠机制在管理、实施、支持和应用等层面形成了良性互动,推动了碳普惠机制的高效发展,释放了消费端碳减排的潜力。

碳普惠制度纳入顶层设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为了倡导民众参与低碳行动,通过消费减碳助推产业链绿色转型,碳普惠制度应运而生。

所谓碳普惠,是以生活消费为场景,为公众、社区、中小微企业绿色减碳行为赋值的激励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公众及小微企业低碳行为形成的减排量,能够抵消自身碳排放、参与碳交易或转化为其他更为多元的激励,是消费端减碳的重要方式。

2021年10月,我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交的《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中提出,中国推进碳普惠制试点建设,激励全社会减排行动。自此以后,我国碳普惠机制建设起步,历经政策发布、标准制定、研发实践、行业合作、宣传传播,碳普惠建设迅速发展。

“消费端的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比例。”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表示,从需求侧进行减排非常重要。鼓励通过碳普惠机制推动绿色生活方式,以促进消费端减排,并动员全社会共同努力实现“双碳”目标。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曾红鹰表示,碳普惠取得显著进展,碳普惠是环保宣教的起点和公众参与的有效途径,利用技术手段完成了个人绿色生活数字化定量的工作,便于大家参与、衡量和感知,让人们能够感受到绿色低碳行为带来的成果。

个人碳账本或将跨区域联动

2022年8月,北京“绿色生活季”平台上线,打通了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用、行绿色场景,解决了不同企业和平台之间互不兼容、应用场景数据分散的问题。

记者打开“绿色生活季”小程序后发现,页面有绿亮生活、绿畅出行、绿助光盘等八个板块,参与企业众多。居民可通过骑共享单车出行、给新能源车充电、购买绿色家电等低碳行为积攒绿色积分;积分可兑换多种奖励,比如景区门票、外卖消费券、电影优惠券等。

不仅是北京,碳普惠已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上述会议上,四川省泸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晓琼分享了泸州市碳普惠平台“绿芽积分”的案例,该平台覆盖了12个减排场景,具有特色的积分兑换奖品和环保公益活动,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并上线了地市级碳普惠大型活动碳中和功能。

山东省日照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崔华波介绍了山东省日照市的碳普惠平台“碳惠日照”以及其在减排方面的成果。平台积极创造了“千乡万绿”“无废城市”“海好有你”等多种场景,并在餐饮、景区等领域探索碳普惠机制,引导各方共建积分商城。

“在不同的地方,激励方式也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中华环保联合会碳普惠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陶岚表示,未来个人碳账本或将跨区域联动,比如在四川省泸州市进行减排的用户,可以获得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门票,这样能促进两地居民的旅游和流动。

研究建议统筹规划推动碳普惠交易市场落地

今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历经6年改革后重启,成为我国动员全社会减排行动、推进“双碳”目标实施的重要政策工具。这也让不少民众关心:“我的个人碳账本里的碳资产何时能交易?”

《报告》称,碳普惠作为不同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自愿碳减排量,受限于政策、标准和技术等因素,银行等金融机构入局进度缓慢,交易市场构建难度较大,如何补充金融手段进一步丰富碳普惠价值消纳模式,仍需要经历不断研究与探索。

根据《报告》,碳普惠交易市场的发展离不开相对成熟的碳普惠机制体制建设,通过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协力合作,加快政策出台、标准统一、平台对接、区域联通有利于推动碳普惠交易市场尽快落地。碳普惠交易市场建立有利于进一步扩充核证自愿减排量,将全国碳市场无法纳入的非控排企业的中小型减排项目和个人的碳减排量核证为碳资产,扩大了实现“双碳”目标的对象范围,充分整合“小、散、杂”的碳减排量。


责任编辑:乔妙妙

普惠碳排放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