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邵武:沃野织锦绣 金叶护粮仓

2025年03月13日 13:59:50 咸宁新闻网

雨水节气刚过,闽北山区仍笼罩在轻纱般的薄雾中,邵武市水北镇大漠村的田野已奏响春耕序曲。种粮大户赵善宁蹲在新翻的田垄旁,将湿润的泥土在指间细细揉捻:“去年这里还遍布碎石杂草,现在土质松软得像发酵的面团!”在他身后,70亩整治一新的耕地错落铺展,沉睡多年的土地重现生机。

“金叶子”唤醒沉睡沃土

时针回拨至2024年春,邵武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在烟叶生产中发现,全市农村撂荒地呈碎片化分布,仅水北镇大漠村就有70亩土地因耕作条件差、劳动力外流等问题荒废多年。“野草长得比人高,田埂塌得不成形。”大漠村党支部书记杜少军回忆道。

邵武市水北镇撂荒地整治前。周圆臣摄

面对沉睡的土地资源,邵武市局(分公司)主动对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烟叶产业反哺大农业为突破口,联合农业农村部门投入380万元专项资金(其中烟草承担300万元),启动了“千亩撂荒地唤醒计划”。

“我们优先选择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让‘补丁田’变身‘聚宝盆’。”邵武市局(分公司)局长、经理何跃兴介绍,整治工程覆盖沿山、水北、吴家塘、拿口、卫闽、洪墩6个乡镇的9个行政村,通过清除砾石、重建灌排系统、修筑机耕路等措施,将零散地块整合成连片良田。在大漠村施工现场,削坡填壑、筑沟引水、清石筑路,2.6米宽的机耕路如动脉般贯通田间,原本支离破碎的70亩坡地蜕变成错落有致的梯田。

科技赋能筑牢“防荒堤坝”

站在新修的机耕路上,杜少军指着竣工验收的田地感慨:“从前村民嫌这里‘种一坡收一箩’,如今配套设施比承包田还完善!”为防止复垦土地二次抛荒,邵武市局(分公司)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创新“规划—整治—流转”全链条管理模式:前期联合专家团队评估土壤墒情,量身定制整治方案;中期配套建设灌溉设施、田间道路;后期由村集体统一流转至种植大户,并由大农业给予地力培育补助。

邵武市水北镇撂荒地开展土地整治。周圆臣摄

“这70亩地今年种植甜糯玉米和大豆,加上补贴预计纯收入超7万元!”作为首批承包户,赵善宁享受到了烟草、农业部门免费提供的测土配方、农技培训等“保姆式”服务。“我种子还未下地,订单就已经签约了,村里帮忙对接了商超和加工企业。”

多元共治守牢耕地红线

“每亩定植3000株左右玉米,畦宽控制在1.4米,双株栽培。”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保障了复垦地效益。而在水北镇沙质地改良示范片,通过亩施300公斤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3倍有余。“种地不养地,庄稼没力气。现在大伙都懂‘藏粮于技’的道理。”邵武市局(分公司)局长、经理何跃兴说。

2025年,邵武市构建起“政府主导、烟草主力、农户参与”的烟稻一体化耕地保护机制:邵武市局(分公司)协同农业农村部门年投入资金180万元,年治理6000亩酸化及沙化土壤;在稻烟田块里全面增施有机肥,推广烟稻轮作实现“一田双收”。通过土壤治理,单大漠村今年就改良土壤面积200余亩,而在水北镇示范区,烟叶采收后立即开展水稻制种,农户亩均可增收3000余元。

田畴万里书写“国之大者”

暮色渐浓,大漠村亮起了点点星火,赵善宁驾着农机从田野归来。“这些地荒着心疼,如今满田玉米青苗,睡觉都踏实。”朴实的话语透着欣慰。据统计,邵武复垦的千亩农田年新增粮食产能超百万斤,相当于2000余人全年口粮。

邵武市水北镇大漠村种粮大户赵善宁在复垦后的撂荒地上移栽玉米。周圆臣摄

“耕地保护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邵武市局(分公司)将持续关注撂荒地复种工作,不断完善烟稻水旱轮作体系,全面深化土壤改良工程,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奋力在沃野田畴续写乡村振兴的新时代篇章。(黄德荣、周圆臣)


责任编辑:韩利

邵武农业三农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