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在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三级伤残职工刘江海同志用20年光阴书写了一份生动答卷——从雨夜身受重伤的“受助者”,到重返岗位续写担当的“助人者”,他的故事不仅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更折射出新时代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精神光芒。
(图为重返岗位的刘江海同志)
2002年12月,时任大石桥烟草站站长的刘江海同志接到紧急任务,大石桥安家村用于烤烟漂浮育苗的养料格盘不够,需要及时到栎口村调整格盘到安家村培育烟苗。彼时江华瑶族自治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烟农收入占当地农民可支配收入的37%,而育苗环节的技术革新正处于攻坚期。刘江海没有丝毫犹豫,立马披上雨衣,跨上摩托车前往栎口村与村长以及村支书商量调整格盘的事宜。在返回烟站的路途中,由于路况较差,在泥泞湿滑的国道上一个急弯处,失控的车辆重重摔向路基。附近居民发现满头鲜血、昏迷不醒的刘江海,及时拨打120将其送往医院进行了抢救。
“重度颅脑损伤、左眼神经损伤、外伤性癫痫……”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的诊断如晴天霹雳。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三级工残的评定书,将这位年仅27岁的大石桥烟叶生产收购站站长推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回忆起那段日子,刘江海父亲哽咽道:“他清醒后的第一句话不是问病情,而是问格盘有没有按时调整。”
噩耗传来的那一刻,江华瑶族自治县局(分公司)党组成员以及同事们火速赶往医院看望,病房角落堆成小山的营养品,无声诉说着领导和同事们的心疼与牵挂。他们握着刘江海同志的手说:“你是咱们烟草人的脊梁,组织就是你的后盾。”在救治期间,单位垫付了全部医疗费用,为其申报工伤,并按当时的政策为其家人提供住房补助;在康复期间,单位为其申请困难员工并向县委组织部申报困难党员,减免其党费;20多年来,永州市局(公司)领导以及江华瑶族自治县局(分公司)党组成员每年前往刘江海同志家中看望慰问,接力传递的慰问金始终温热。
“单位没放弃我,我更不能放弃自己。”这句话成为刘江海对抗命运的精神支柱。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到湖南博爱康复医院再到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园医院,刘江海同志进行着长达20余年的康复,一份份检查报告单记录着刘江海同志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煎熬。为防止肌肉萎缩,他每天举重训练自己的手部力量;为恢复语言能力,他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发音;为更好融入社会,他不断学习前沿知识,跟进时代发展。
历经长达7300多个日夜的康复训练,刘江海同志的身体日渐好转。2023年2月24日,江华瑶族自治县局(分公司)党组指派专人陪同刘江海同志赴永州市进行工伤复查鉴定。可喜的是,刘江海同志的伤残等级由三级伤残变更为七级伤残,且无生活自理障碍,符合《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业病致残等级》规定的返岗条件。期间,永州市局(公司)领导和市局人事科多次与江华瑶族自治县局(分公司)党组进行沟通,并对刘江海同志复工程序办理进行指导。2023年6月30日,江华瑶族自治县局(分公司)党组开会讨论集体决议,同意刘江海同志到安全保卫室工作。同年7月1日,江华瑶族自治县局(分公司)安全保卫室全体员工欢迎刘江海同志入职,刘江海以安全保卫室事务员的身份正式上岗。从重伤在身到重返岗位,刘江海同志用20年时间书写了一部“折翼重生”的生命史诗。他谢绝组织和同事们的特殊照顾,负责值班巡查、物资整理、仓库管理等工作,并积极参与支部组织生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因伤病降低标准、不因年龄懈怠学习、不因残疾逃避责任”——这是他为自己立下的“三不原则”。
刘江海的回归不仅是个人的生命奇迹,更是国企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鲜活样本。在他身后,是江华瑶族自治县局(分公司)构建的“党建+助残”长效机制,开辟残疾人就业绿色通道。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全国已有850万残障人士实现稳定就业,较2012年增长270%。这一跨越式进步,离不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法治保障,更凝聚着无数基层单位为民服务的初心和担当。
“感谢组织的关心和照顾,让我能够在康复后,重返单位一线上岗作贡献!”如今的刘江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遇到同事总是热情地打招呼,需要帮忙时总是第一个现身。从病榻上的挣扎到工位的坚守,刘江海用20年完成了生命的涅槃。他的故事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新时代中国残疾人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激励着每一个平凡人在逆境中绽放光芒。
在采访刘江海的过程中,笔者曾问他:“如果时光倒流,是否还会选择那条雨夜的路?”他沉默良久,指了指胸前的党徽,缓缓说出:“作为一名党员,为烟农服务是我的职责所在。”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共产党人最本真的信仰——在风雨中挺立,在磨难中前行,用微光汇聚时代星河。刘江海的故事未完待续,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部“命运交响曲”的见证者与书写者。(何倩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