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西南层峦叠嶂的山坳间,邵阳市新宁县马头桥镇跃进村的晨雾里,总能看见肖双勇与妻子雷翠英忙碌的身影。二十年光阴流转,这对夫妻从第一年借钱种下2亩烤烟起步到如今年收入十万元以上的奋斗历程,不仅撑起了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新时代农民用智慧与汗水浇灌出的乡村振兴样本。
破土:两亩烟田的命运赌注
(肖双勇在烟田查看烟叶长势)
2005年的春天,肖双勇站在自家的空地上,攥着东拼西凑借来的5000元钱,眼神里满是犹豫与不甘。彼时的跃进村,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但看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和破旧的土坯房,肖双勇和妻子雷翠英决定赌一把——用借来的钱,试种当时在当地还不算普遍的烤烟。
当时的他们或许未曾想到,这片承载着忐忑与期待的小小烟田,会成为改写命运的起点。面对资金短缺、技术不足的困境,夫妻二人白天在烟田里精耕细作,夜晚挑灯学习种植知识。从烟苗培育到田间管理,从烟叶采收再到烘烤分级,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
春去秋来,烟叶的每一次生长变化,都牵动着他们的心弦;每一次收获的喜悦,都化作继续前行的动力。第一年烟叶收获时,看着金灿灿的烟叶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他们终于尝到了甜头。
扎根:从种植新手到“土专家”
(肖双勇在烤房帮其他烟农设置烘烤曲线)
随着经验的积累,肖双勇夫妇的种植规模从最初的两亩逐渐扩大到十亩、五十亩。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种得好”,更追求“种得精”。当烟草站推广新技术时,他都是第一个学习和实践的,“种烟不能死套经验,要根据土质、天气等各种因素,适当变化和调整,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管理要精细,这样才能种出好烟。”肖双勇在烟农座谈会上分享道。
不仅每年种植的烟叶在当地都是种得最好,在烟叶烘烤环节,肖双勇更是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他深知,烘烤是决定烟叶品质的关键,温度、湿度、时间的把控都需要精准到极致。为此,他专门制作了详细的烘烤日志,记录每一次烘烤的参数变化,分析不同天气条件下的烘烤技巧。
每年烟叶采收季,村里其他烟农遇到烘烤难题,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找肖双勇帮忙。他也从不藏私,总是带着工具包,二话不说就往别人家的烤房跑。渐渐地,肖双勇成了村里烟叶种植的“定海神针”,每年都有数十户烟农请他担任农民烤师。
蝶变:大棚里的“四季经济”
(育苗大棚里种植的西瓜)
从接手村里的育苗大棚育苗工作开始,肖双勇就思考如何提高育苗大棚的利用率。他发现,每年育苗结束后,大棚都会闲置数月。“土地不能闲着,大棚更不能空着。”带着这样的想法,肖双勇开始尝试在育苗大棚内种植西瓜和蔬菜。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进行烤烟育苗,4月至8月种植西瓜,9月至11月则种上小白菜等蔬菜。这种立体种植模式,让原本闲置的大棚全年都在创造价值。
如今走进肖双勇的育苗工场,不同季节都能看到生机盎然的景象:春天是整齐排列的烟苗,夏天是圆滚滚的西瓜,秋天是绿油油的蔬菜。这种“四季经济”不仅让土地效益最大化,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每年农忙时节,肖双勇的大棚都会雇用10多名村民,帮助除草、采摘,为乡亲们增加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传承:希望田野上的新故事
(无人机打药防治病虫害)
二十年时光,肖双勇夫妇不仅还清了债务,盖起了新房,还供两个孩子读完了大学。如今,肖双勇的儿子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利用所学知识帮助父亲进行数字化种植管理。
他们在大棚里安装了智能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控温度、湿度等数据;通过电商平台,将大棚种植的特色农产品销往各地;用无人机飞防打药,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碰撞,正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新的传奇。
看着烤房金灿灿的烟叶,肖双勇感慨地说:“土地不会辜负用心耕耘的人,只要肯动脑、肯吃苦,种地也能种出好生活。”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家庭的逆袭之路,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下无数农民奋斗的生动写照,为更多人点亮了致富的希望之光。(张赐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