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社区治理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工程和核心工作,正从“管理”到“治理”再到“赋能”不断迈进。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簇桥街道结合辖区实际,以锦城社区为样本,分析社区治理工作阻点,收集群众实际需求,整合院落各方资源,统筹社区多种力量,探索社区两委“走读”变“驻读”,社区力量“协防”变“驻网”,把工作力量向最一线汇集,在网格单元内推进扁平化和战区化管理,努力让社区治理更有精度、更有力度、更有温度。
超大城市社区治理困境待破
锦城社区面积为1.55平方公里,内含8个院落,共有居民10728户,人口总数超过5万。社区内拥有商业楼宇14栋,建筑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各类经营主体数量超过2000个。作为一个典型的超大城市社区,锦城社区具有人口密度高、空间资源紧张、公共服务需求大、治理难度高等特点。目前,社区在力量统筹、民意收集、服务供给、资源整合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工作落实尚有阻点。”据簇桥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先,纵向沟通存在脱节现象。目前,每个社区网格服务覆盖3000~5000居民,社区两委成员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集中办公,对所负责的网格采取“走读”式管理。与居民的沟通更多是“屏对屏”而非“面对面”,这导致了工作深度和广度的不足,信息上传下达的效率不高,居民反馈的及时性也受到影响。二是融合有困难。网格单元各自为政、单兵作战,两委的核心和统筹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跨网格的人员协作和资源整合不够充分,导致那些拥有强大骨干力量和社会资源的网格单元治理效果较好,而资源匮乏的网格单元则治理效果较差,从而使得区域治理发展出现不平衡。
上述负责人表示:“服务需求趋于多元,也是目前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之一。”需求分层化明显。辖区涵盖小区院落、办公写字楼、商业综合体等多种形态,经营主体、户籍居民、外来人员、特殊群体的需求各有侧重、分层明显,需要有针对性地梳理分析才能有效提供。与此同时,需求精细化突出。居民所需求的服务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特别是在托老、托幼、社区活动组织开展等方面,公众追求的是更高质量的服务,这也对目前社区服务供给的基础性和碎片化现状提出了挑战。
此外,力量的展现尚显不足也导致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一定难题。该负责人进一步解释:一方面,两委队伍的核心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尽管两委队伍在年龄、学历、工作经验和能力上都有了显著提升,但工作模式还是以社区书记为主、其他两委协同的工作格局,个体潜力尚未被完全激发。另一方面,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统筹调度效率有待提高。随着网格员、综治队员、社区工作者等力量的加入,社区队伍力量逐渐庞大。而与此同时,集中办公、打堆办事,人浮于事的问题出现苗头。
不过,在上述负责人看来,即使社区治理面临一系列挑战,但社区内阵地建设资源充足。辖区内小区多为2010年以后修建的商品房小区,架空层、物业楼、健身房、小广场等公共区域和载体充裕,为基层组织共建、一线力量入驻、平台空间打造、服务事项供给、活动组织开展提供了可能。
多管齐下打造高效服务体系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结合社区资源禀赋,簇桥街道以强化社区力量统筹、提升一线工作质效为突破口,把社区两委成员、网格员、综治队员、社区工作者全天候“钉”在小区院落、“钉”在网格单元,让两委成员“走读”变“驻读”,社区力量“协防”变“驻网”,在最一线收集民情、指挥调度、统筹资源、历练成长,以工作模式的变革推动社区治理服务再深化、再提升。
“在进行单元合理划分时,根据网格大小、居民多少、资源情况等实际,依托现有网格,科学合理划分出9个战区单元。”上述负责人介绍,每个战区单元包含1个或若干个网格,每个战区单元指定一名两委成员,驻网充当战区“一把手”,统筹指挥战区单元内的网格员、社区工作者、楼栋长、志愿者等人员力量,全面负责战区单元内的各项事务处置,日常事务无须向社区书记和街道汇报,实现战区单元内的扁平化管理,全面落实居民服务、社区治理、政策宣传、组织建设、沟通协调等八大工作职责,确保了管理的高效和居民服务的全面性。
“在建强末梢阵地方面,实现社区治理与居民需求的精准对接。”该负责人介绍,一是建强基层党组织。建立完善“战区单元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党组织架构体系,由驻网的两委成员任战区单元党总支书记,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战区单元党组织覆盖体系,实现党网融合、党群联动,以党建引领强力推动战区单元内的工作开展。二是建强网格工作平台。整合利用小区院落内架空层、场馆会所、物业管理等各类空间资源,建设院落综合服务点、小区党群服务点等驻网工作阵地14个。打破传统社区集中办公格局,两委成员、网格员、社会工作者全部到网格内办公,将岗位钉在小区院落并精准定责,以最短的周期和最强的合力,为居民解决好日常生活中的烦心事、揪心事。
提供精准服务,确保每一项服务精准对接居民实际需求。一是推进“网格+网络”双网融合,在院落综合服务点、小区党群服务点设置“一站式”服务窗口,为居民提供户籍、社保、民政、计生、保健等74项基础性服务。二是配置“网格议事厅”“邻里会客厅”“红色驿站”等功能区,丰富居民活动场所,提升阵地使用效率。三是按照“一院一策”原则,在充分收集居民需求的基础上,提供临时托老、临时托幼、助餐送餐等六大类23项个性化服务。努力实现“有事不出院落、下楼即可办理”。
同时,强化社区统筹。“一方面,强化社区党委对各战区单元党总支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社区两委的主观能动性,支持各战区单元的工作开展。在遇有重大活动或突发状况时,调度相邻战区单元工作力量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攻坚。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管通、居安通等信息化工具和手段,以及定期碰头调度等工作机制,社区党委及时了解、全面掌握各战区单元的工作开展情况,实现社区中心和院落站点资源整合、力量统筹、工作协同,确保放得下去、统得回来。”上述负责人表示,通过以上措施,有效提升了社区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实现了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
“双变” 驱动治理升级
“走读”变“驻读”“协防”变“驻网”,簇桥街道变出了动力、激发了活力,实现了终端见效。
一是基层组织更夯实。完善了“9个战区单元党组织+8个小区党群服务站+42个楼栋党小组+259个党员中心户”,建强了基层党组织“一张网”实现了组织覆盖更广泛、服务触角更灵敏,为基层治理筑牢坚实堡垒。
二是干群关系更融洽。社区两委带头“驻读”网格,与居民同坐一条板凳天天见面,便民服务就在楼底下,变“居民找社区”被动应对为“社区找居民”主动发现,干群互动更频繁、干群之间更信任、干群关系更融洽。
三是社情民意更准确。驻点服务打破信息传递壁垒,构建起双向畅通民意渠道,通过“面对面摆龙门阵”“零距离问需求”沉浸式服务,驻点人员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建立民情台账、需求清单,让潜藏在街头巷尾的“微诉求”无所遁形,确保社情民意收集无死角、更精准。
四是应急响应更及时。驻点阵地就是应急响应的“桥头堡”,整合战区单元内的资源,可以实现“1分钟发现、5分钟响应、15分钟处置”的快反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解决。
五是队伍培养更有效。驻点阵地是社区队伍成长的“实战课堂”,直面群众需求与复杂问题,每一项任务都是锤炼能力的“试金石”,社区工作者可以快速积累经验,提升沟通协调、应急处突、群众工作等综合能力,形成“在服务中成长、在成长中服务”的良性循环。
在城市基层治理工作持续推进的当下,簇桥街道积极探索创新,通过理顺工作机制、严格绩效考核、强化资源保障等一系列有力举措,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提供坚实支撑,力求打造更高效、更贴心的社区服务体系。
上述负责人介绍,在理顺工作机制方面,严格落实“战区呼叫、科室报到”响应机制,驻点团队实时收集居民诉求并精准分类,对超出社区权限的复杂问题,通过线上平台或专属渠道“一键呼叫”,街道对应科室必须限时接单,第一时间下沉小区现场办公,与战区单元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实现问题发现、上报、处置、反馈全流程贯通,大幅提升治理效率。
在逗硬绩效考核方面,落实社区二级量化考核评价办法,将驻网服务目标拆解为“基础履职+创新服务”双维度指标,一级指标聚焦驻点服务规范、应急响应速度、民情走访覆盖等基础任务,二级指标细化至矛盾调解成功率、群众诉求办结率、居民测评满意率等具体场景,让驻网工作情况看得见、摸得着。
在强化资源保障方面,街道强化对社区人财物的供给保障。广泛链接辖区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个体商家、网格达人等资源,丰富社区合伙人资源库。“一线历练+集中学习”相结合,注重社区队伍的提能培训和梯次培养。关注提升一线人员情绪价值,让每一名参与治理的人员在各自岗位上有热情、有作为、有价值、受尊重、被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