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临沂罗庄烟草的稽查员王以凡便来到李慧店中,“李大姐,我把许可证延续的流程图送来了,每个节点需要的材料都给您标记好了。”今年以来,罗庄烟草改变“照本宣科”的普法惯性,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把法律条文变成“明白纸”,把执法过程变成“活课堂”。
进店传“法”,走好经营路
“小王,我看周围店主开始换证了,我的到期了吗?”盛庄街道惠民超市店主李慧指着墙上的许可证问道。
“李大姐,您的许可证4月26日到期,还有不到一个月。您看之前送的告知书,里面写明了需要的材料。”考虑到李大姐年龄较大,王以凡补充道,“我明天给您送份流程图,再详细给您说说。”
秉承“一次办好”理念,罗庄烟草通过“一套材料集成办、一个窗口全通办、一次提交即时办”的创新模式,让群众办事从“来回奔波”变为“少跑腿”甚至“零跑腿”,切实让群众感受到可见可感的便利。
“太感谢了,原来那份告知书内容多,我看不太明白。”李大姐接过流程图满意地说道。
“申请表我也带来了,您找下材料,我帮您填。”临走前,王以凡递给李大姐一本《守法经营手册》,“这本册子图文并茂,解读了各类违法行为,方便您随时查阅。”“有了它,我心里就有底了。”李大姐将手册放在收银台显眼处,“每天开门先看一遍,提醒自己守法经营。”
将生硬的法条转化为商户看得懂、记得住的身边事。如今,1200多家商户的烟柜里,都放着这样的“定制手册”。
入校讲“法”,守护成长季
“叔叔,你拿的是糖果吗?”今年暑假,罗庄烟草普法宣传小队走进罗庄街道双月社区,为孩子们举办了一堂生动的普法宣传课,参加的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这些水果糖看起来好好吃。”普法队员刘博文被好奇的孩子们围住。“这可不是糖果,是电子烟。伪装成糖果样,就为吸引你们注意。”
课堂大屏幕随即播放短片,展示电子烟对青少年的危害,孩子们的表情认真起来。
“要是有人卖这个给你们,怎么办?”刘博文问。“我们不买!”“告诉老师和家长!”孩子们的回答格外响亮。刘博文拿出印着卡通图案的“防骗卡”:“大家记住,‘新奇事物藏猫腻,远离电子烟要牢记’。”
这个暑假,像这样的普法课堂已开展了10余次,罗庄烟草精心把普法内容编成顺口溜,让法治的种子,在青少年的心里悄然萌芽。
上街说“法”,沁润百姓心
清晨,双月湖公园晨练群众尚未散去,稽查员付明明和吴可已支好普法展台。
“同志,帮我看看这烟是不是真的?”一位大爷拿出随身带的香烟走过来问道,“感觉这个烟抽起来和以前的不一样。”吴可接过香烟,发现了烟盒上的“猫腻”。“包装边缘连接处明显粗糙,这明显是包假烟。”
正在这时,旁边一位青年拿出手里的香烟问道,“我俩的烟一样,帮我也辨别下吧。”大爷往前探了探身子说,“你这个包装明显比我的好。”吴可借助检测仪,确定了青年手中的是真烟。“唉,真不该贪便宜,买烟还得去正规商店。”“我再教您几招。”吴可拿起手中的宣传册,逐一向两位群众讲解真假烟辨别技巧。
这一系列的措施有效提升了普法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把略显生硬的法律条文变成了“家常话”“明白纸”“宣传画”,真正让法律走到群众身边,以实际行动打通普法宣传“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