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这片浸润红色基因的热土上,拥军优属的传统如渭北高原上的杜梨树般生生不息,在新时代里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耀州女性张兰,十四年如一日的坚守,将个人对军人的赤诚热情,化作全城涌动的拥军热潮,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军民鱼水情深的壮美乐章。
初心如磐:从个人情感到集体行动
童年记忆里那抹鲜亮的橄榄绿,在张兰心中播下崇敬的种子。青年时在宝鸡学习修脚技艺,与军人的频繁接触让这份情感愈发醇厚。命运曾让她与一位驻京军人相知相恋,却在幸福将圆之际,遭遇爱人猝然离世的重击。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让她对军人家庭的奉献与牺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011年,回到耀州开修脚店的张兰,在店门郑重挂上“现役军人父母、退役军人每月5日免费修脚”的承诺,这个决定,一坚持便是十四载春秋。从店铺到社区,从街道到乡村,她骑着电动车载着工具箱穿梭在大街小巷,为行动不便抗美援朝二等功臣刘智北、邱忠贤等革命老人上门免费修脚、治疗脚疾。那些磨得发亮的工具,默默见证着她走过的每一段拥军足迹。
2020年是她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在耀州区道德模范表彰会上,当“耀州好人”志愿服务队的旗帜交到张兰手中,她的拥军事业便开启了系统化新篇章。这支队伍将“小而美”的善举拓展为体系化服务,每年两季征兵,走村串户,精准宣传,面对面答疑释惑。听到“我今天就上网报名”的承诺便喜不自胜,送出的拥军鞋垫里,藏着“兵妈妈”们密密缝进的牵挂与深情。最动人的是,一位收到鞋垫的新兵母亲,默默绣制18双鞋垫回赠,直到看到相关报道才联系上张兰,这是爱与感恩的双向奔赴,温暖了时光。
情暖军营:军民共建的暖心实践
随着拥军队伍的不断壮大,张兰和“耀州好人”志愿服务队的足迹从城市街巷延伸至军营训练场。每年建军节前夕,他们都会带着精心准备的“拥军大礼包”走进驻地军营,有“兵妈妈”们连夜包的饺子,有擅长理发的志愿者带来的“移动理发点”,更有张兰带着工具为训练归来的战士们修剪脚指甲、处理磨出的茧子。
军营篮球场上,留下他们与官兵联谊的欢声笑语,志愿者们带来的地方特色小吃、文艺节目,让紧张严肃的军营多了几分温馨与烟火气,战士们展示的格斗术、队列表演,也让志愿者们看得激动不已,热血沸腾。一位入伍不久的战士动情地说:“每次看到张兰阿姨他们来我们部队,就像看到亲人,训练的苦累顿时全无。”这种双向奔赴,让“军民一家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
牵线搭桥:为军人解决“小家梦”
长期拥军服务中,张兰敏锐地发现许多大龄军人因长期驻守军营,婚恋成了他们和家人的一大难题。“军人保家卫国,咱们得让他们的小家也能圆满。”怀着这样的信念,热心的张兰秒变“红娘”,她在朋友圈发出了征婚信息,四处奔波,为大龄军人搭挤牵线……
她精心组织军民联谊活动,既当主持人又当“催化剂”,用亲切话语打破尴尬,鼓励大家主动交流。中部战区某部二等功臣、五期军士小张一心扑在工作上,耽误了婚事,家人心急如焚。张兰得知情况后,及时介绍铜川医院护士小郭与小张加了微信,小张去年春天休假期间与小郭一见故,很快走进婚姻的殿堂。还有位驻耀部队的二期军士,因任务繁重,几次恋爱都因聚少离多而告终,张兰前后为他介绍3位姑娘,最终帮他找到了情投意合的伴侣。如今,在她的撮合下,已有12对军人与地方青年喜结连理,这些家庭的结婚照里,常常能看到张兰欣慰的笑容。
送兵情深:温暖新兵从军路
从2019年起,送新兵成了张兰和“耀州好人”志愿服务队一项雷打不动的“政治任务”。每年新兵启程那天,天还没亮,她就带着志愿者们来到送兵现场,帮新兵们整理行囊、佩戴红花、送鞋垫,“兵妈妈”们还把热腾腾的大肉饺子一一喂到这些即将离开家乡的新兵口中……
“你们是红土地上挑选出来的优秀青年,到了部队要刻苦训练,努力工作,别惦记家里,你们的爸妈我们会常去看望!”这句叮嘱,她每年都要对每一位新兵重复。志愿者们准备的“暖心包”里,笔记本上写着“愿你不负韶华,载誉归来”,钢笔上刻着“耀州子弟,勇毅前行”,还有家乡的苹果干、辣椒面,让孩子们能在远方尝到家乡的味道。今年春季新兵入伍,二次入伍的张辉因放心不下有病的母亲红了眼眶,张兰拍着他的肩膀说:“穿上军装你就是国家的人,家里的事有我们呢!孩子,放心去部队吧!”
薪火相传:全城涌动的拥军热潮
在耀州这片红色土地,拥军的接力从未停歇。全国拥军模范赵秀梅老人去年病重时,紧紧握着张兰的手嘱托:“兰兰,大妈看好你,相信你一定会传承好我们耀州好人城这根拥军接力棒。”这句沉甸甸的嘱托,是老一辈拥军的延续,更是新时代责任的传递。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拥军妈妈”们飞针走线间织就牵挂;农家小院中,街坊邻里围坐共话军旅岁月;商铺门店内,“军人优先”的标识醒目暖心,这些质朴无华的举动,共同构筑起新时代军民团结的生动图景。
从赵秀梅到张兰,从一家小店到全城百姓,从个人情怀的坚守到集体自觉的传承,耀州军民携手描绘着拥军优属的时代新卷。(来源:文明铜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