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为民,普法先行。为破解法律条文藏于文本、源于群众的难题,衡南县烟草专卖局联动衡南县云集街道黄金社区创新推出进社区、进市场、进终端的“三进”式普法模式,通过将普法宣传与市场治理深度融合,不仅让法治旋律在社区、农贸市场、零售店铺间广泛奏响,更在守护市场秩序的同时,切实温暖了百姓生活。
(进社区座谈现场)
进社区座谈:共筑法治同心圆
“徐老板,您店里的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快到期了,记得提前一个月申请延续啊。”在衡南县云集街道黄金社区群众接待室里,零售客户围坐成圈,衡南县局专卖管理员正拿着案例汇编,用“拉家常”的方式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
这场座谈没有讲台与标语,只有发生在周边的真实故事。一起起涉烟违法典型案例被拆解成经营风险点,每条都对应着具体的法律条款。“进货必须从当地烟草公司进吗?”“消费者说烟是假的,我该如何证明清白?”面对零售客户提出的疑问,专卖管理员逐条解答,印有维权电话、办证步骤等群众重点关注问题的普法宣传手册很快分发一空。
“以前总觉得‘法’是写在纸上的,离我们做小本买卖的很远,现在才明白,守好规矩才能把店开安稳。”衡南县云集集兴烟酒副食店的徐诗武边记笔记边说。座谈结束时,大家纷纷提议建立“商户法治联络群”,发现违规互相提醒,遇到可疑线索及时上报。一个由烟草、社区双牵头、商户共参与的法治同心圆,就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悄然绘就。
(进市场摸排现场)
进市场摸排:织密打假防护网
衡南县云集街道黄金社区农贸市场是周边居民采购的主要场所,红白喜事用烟需求常年旺盛,也成了假烟容易“钻空子”的地方。针对这一隐患,衡南县局组织专卖骨干与社区志愿者结成“打假搭档”,带着真假烟鉴别、普法宣传手册,对市场内副食摊位、杂货铺开展“地毯式”排查。
“李叔,您看这烟盒上的激光防伪标志,真烟转动时会有清晰的图案变化,假烟大多是模糊的。”在售卖喜糖的李军摊位前,志愿者小吕拿起卷烟手把手教学。排查中,他们仔细核对烟盒上的激光喷码与许可证号是否一致,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遇到前来买菜的居民,也主动递上宣传页,告知其发现疑似假烟可拨打投诉举报热线。
排查结束后,志愿者们还在市场入口等显著位置张贴了醒目的“举报有奖”宣传单,让法治提醒抬头可见,也让全民参与的打假防护网络愈发严密。
(进终端宣讲现场)
进终端宣讲:夯实规范压舱石
零售店铺是连接消费者与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普法宣传的“前沿阵地”。衡南县局市场管理员联合社区志愿者组建专业普法队伍,走进社区周边零售店铺,开展一对一精准宣讲,让每个终端都成为规范经营的“哨所”。
“资老板,您这零售许可证得挂在店铺内的显眼位置,进货台账要记清楚日期和数量,这都是合规经营的‘护身符’。”在友源百货商行,志愿者对照清单逐项提醒。把“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等要点画成漫画,还标注了市场管理员、社区网格员的电话,方便随时咨询。针对零售客户担心的“有人故意找茬”等问题,志愿者主动靠前服务,及时协助化解各类纠纷,用心用情为其经营保驾护航。
“以前稀里糊涂做生意,总怕哪里不合规被罚款。现在烟草局和社区的同志上门讲得明明白白,哪些能做、哪些碰不得,心里有了本明白账。”老板资林友开心地表示道。
从社区座谈的思想共鸣,到市场排查的源头防控,再到终端宣讲的点滴渗透,“三进”式普法模式,让法治精神真正融入了市井烟火。下一步,衡南县局将持续深化与社区的多维联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打磨普法精度,以场景创新为抓手延伸服务触角,让普法宣传在为民惠民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通讯员: 陈珊珊
单位:衡阳市衡南县烟草专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