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在更新,文化在生长,北洋青年,爱传递永远在路上

2025年08月23日 14:00:29 中国城市网

为积极响应2025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关于“消弭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的号召,天津大学北洋爱传递实践队于2025年8月1日至12日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阳市,开展了主题为“非遗传承与AI赋能创新”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30余名天大学子以教育帮扶为基,以文化传承为脉,以科技赋能为翼,在黔贵大地书写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image.png

一、筑数字之桥,点亮乡村教育未来

面对贵州黔东南地区乡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率较低的问题,实践队联合上海众谷公益,将“再生电脑”引入乡村。在丹寨县五里小学,队员们克服高温酷暑,高效完成了26台再生电脑的安装调试,建成标准化电脑教室一间。此举不仅填补了该校信息化教学设备的空白,更旨在为乡村儿童架起跨越“数字鸿沟”的桥梁。依托该教室,教学组精心开设了计算机基础、人工智能(AI)启蒙、财商教育、生物多样性等课程,将前沿科技知识转化为孩子们听得懂的“童言童语”。课堂上,乡村学生第一次亲手绘制电脑图画、聆听AI生成的侗族大歌,求知的眼神闪耀着对数字世界的好奇与向往。分子+研究院博士生甄雪阳表示:”作为科研工作者,更需将论文写在消除数字鸿沟的第一线。”

image.png

二、探文化根脉,推动非遗数字新生

实践队深入践行关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要求,行程覆盖黔东南7个核心非遗点位、3类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队员们走访丹寨稻鱼鸭共生梯田、肇兴侗寨鼓楼群、凯里苗绣工坊等地,系统记录苗绣127种针法,拍摄剪辑非遗主题短片3部,创新性地运用数字技术将“蜡染的温度”“大歌的呼吸”浓缩于二维码中永久保存。在凯里集市,团队利用平板设备扫描古茶树叶片,生成具有文化价值的数字藏品。建筑学院硕士生张书畅穿行于凯里苗绣非遗古镇时动容道:“指尖抚过百年历史的榫卯结构,突然读懂’守好文化根脉‘的重量。我们用数字技术让苗绣针法永存、让蜡染纹样走向世界,这正是新时代青年对文化自信最生动的注解!”尤为突出的是,凭借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创新实践方案,团队成功入选“Change Maker农业文化遗产青年创变者行动”,并在上海举办的“世界粮食论坛・青禾农遗行动:全球文化共栖”国际活动中,从全国百余所高校团队中脱颖而出,斩获项目路演全国TOP2佳绩,其将大数据、AI应用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理念,获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科学院及农业农村部专家的高度认可,相关事迹获多家权威媒体采访报道。团队成员更以中国青年代表身份承担活动英文主持、翻译及主旨发言工作,展现天大青年的国际风采。

image.png

image.png

三、联产业前沿,架设人才成长通道

为探索科技赋能地方发展的实践路径,团队走访了“中国天眼”“云上贵州”“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中国电建贵阳院”等科技龙头企业。通过2场深度政企座谈,队员们零距离了解贵州大数据、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与培养计划。团队创新性地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数据可视化报告,并直接与中国电建贵阳院等企业HR对话,将抽象的企业需求与学生能力培养精准对接,为高校学子未来服务地方发展明晰了方向。

image.png

当数据遇见文化,青年步履丈量时代

短短11天,北洋爱传递实践队跨越4县市、3乡镇、8村落,不仅留下了26台电脑、1间教室等有形成果,更在乡村孩子心中播下了科技的种子——“老师,AI能帮我绣出妈妈的纹样吗?”,为非遗传承人打开了通向世界的窗口——“原来我的大歌可以被全世界听见”,并赢得了产业界的期待——“你们什么时候再来?”。他们用代码的坚固守护文化的热度,以青年的脚步丈量时代的宽度,生动诠释了天津大学学子响应国家号召,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决心,为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闯新路贡献了青春智慧和天大力量。数据在更新,文化在生长,天大青年,永远在路上。

image.png


责任编辑:韩利

贵州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