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体重骤减30斤,却让被支援的学校办学质量大幅提升;他三年未请一天病事假,却让当地200余名教师获得专业成长;他放弃上海舒适生活,却为牧区孩子打开了世界之窗……从上海黄浦江畔到青海三江源头,从国际大都市到雪域高原,一位上海教育工作者用三年时光书写了跨越山海的援青壮歌。
常途,上海市大同中学副校长,这位荣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青海好人”称号的教育先锋,以“一次援青行,一生青海情”的信念,年过半百时主动请缨,带领青海省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实现跨越式发展,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雪域学子心田。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考察时说,上海援建的这所中学,培养来自果洛牧区的各民族孩子,成效明显,意义深远。而今,常途筹建的AI实验室助力学校入选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藏族孩子与上海学生同敲代码、共奏管乐的故事,正成为东西部协作最生动的注脚。
2025年9月,随着他圆满完成三年援青任务,中国城市报记者走近这位教育援青路上的“长途跋涉者”,探寻他如何用智慧与担当,在高原上浇灌出民族教育的希望之花。
从“农村娃”到教育援青领路人:跨越三十年的教育情怀
常途,这位从皖北农村走出来的“农村娃”,在党的培养下成长为上海教育系统的骨干力量,骨子里始终流淌着教育报国的热血。30多年教龄、26年党龄、20余年学校管理经验,这些数字背后是他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
2022年6月,当上海“组团式”教育援青任务下达时,时任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党支部书记的常途没有丝毫犹豫。“是党的好政策让我这个‘农村娃’能在上海从事教育工作,现在正是回报的时候。”面对组织的关切——他已51岁,患有糖尿病,家中还有年逾八旬的老人需要照顾,他坚定表示:“个人的困难自己克服,家人的思想工作我来做。”
常途与上海市第五批援青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组团式”教育支援团队的同事们一起合影。(图中左起第四位为常途)
从教三十载,常途的履历堪称丰富:从格致中学到第六十七中学,从浦光中学、金陵中学到储能中学,从一线教师到区教育人才服务中心管理者,再到学校党支部书记。这种多岗位历练,使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党工委书记陈亮在遴选援青人选时,一眼相中了这位“具备极强组织观念与大局意识”的教育老兵。
“常途同志有两次主动报名援疆、援藏的经历,虽因身体原因未能成行,但这份奉献精神难能可贵。”陈亮对记者回忆道。而这一次,常途终于如愿踏上了教育帮扶的征程,担任青海省果洛州教育局党委委员、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成为上海教育支援团队的领队。
从长江尾到三江源,巨大的环境差异给常途带来了严峻考验。高原反应让他突发牙周炎,十几颗牙齿松动脱落,体重从140斤骤降至110斤。即便高烧41度,他仍坚守岗位,三年未请一天病假,年均在青海的时间超300天。“不必再为管住嘴而烦恼了。”常途用这样的幽默化解着身体的痛苦,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这所当时创办仅三年的民族中学建设中。
从“制度立校”到“特色育人”:打造民族教育新高地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是一所特殊的学校——沪青共建的全寄宿制完全中学,97%学生为藏族,70%来自牧区。作为首任援青校长,常途面临的是“白纸上作画”的挑战。
“民族地区的教育不能‘等靠要’,要主动走出去、引进来。”常途深知,要改变学校面貌,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他牵头构建学校制度体系,重点破解“大锅饭”难题。通过深入调研,他推动“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绩效考核方案落地,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在上海市格致中学援青教师周全眼中,“常校长主导制定的‘组团式'对口支援工作实施方案,以制度建设为纲,将上海经验转化为本地实践。”
但常途更清楚,简单的“制度移植”远远不够。一次语文课堂的见闻让他深受触动:牧区孩子们无法理解“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意境,因为他们从未见过柳树。“教育必须立足实际,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常途对记者表示,在他的带领下,支教团队开启了一场特色办学探索。
援青期间,常途指导学生开展人工智能学习
他创造性地将人工智能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募集近100万元爱心资金建成人工智能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独具匠心:“唐蕃古道”赛道串联历史人文,果洛当地“玛尔挡水电站”沙盘展示绿色能源,“双碳”墙传递生态理念。2024年,学校入选全国首批184所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成为其中为数不多的民族学校。北京大学“东方奖学金”学员参观团到访时,对这些创新设计赞不绝口。
常途的育人视野远不止于此。他推动成立“中国首支藏族青少年管乐团”——果洛州青少年管乐团,让孩子们从零基础到斩获“中华杯”优秀管乐团展演奖项;与青海省中医院共建“百草园”,让学生在辨识藏药中领略中医药智慧;打造生物多样性科普基地,发动学生用镜头记录家乡生态之美;设立“温暖计划”“营养计划”,解决牧区孩子实际困难……每一项举措背后,都是他对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深刻实践。
最令人动容的是他精心设计的“行走的课堂”。利用援青经费,他组织学生赴上海研学,从中共一大会址到钱学森图书馆,让孩子们在认知升维中厚植家国情怀。”要让果洛孩子跟上中国式现代化步伐!”常途的这句话,道出了一位教育工作者最朴素的愿望。
从"组团帮扶"到"带不走的队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对学校予以充分肯定。作为省委基层宣讲团成员,常途将总书记的关怀带到青海各地,用亲身经历讲述“56个民族同属统一的中华民族”的深刻内涵。
“在孩子们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能够感受到习爷爷的关怀,是他们最大的幸福。”常途深知,教育援青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他带领6名援青教师与本地教师展开合作,构建起一套民族教育创新体系。
在他的主持下,青海省“十四五”教育重点规划课题《青海省民族中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创新“四个结合”思政课模式;推动成立果洛州高中“三校联盟”,填补了当地高中教研空白;推行“1+3”师徒结对模式,培养21名本地骨干教师;与援青教师共同编撰40万字《学习的变革》,留下宝贵经验……这些举措,让果洛教育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校长都亲自上阵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全力以赴?”周全回忆,在高三师资紧张时,常途亲自担任化学班辅导工作,这种担当精神感染了整个团队。而更让常途欣慰的是,2025年高考中,学校125名学生115人考上本科,许多孩子表示要学成后要回家乡建设。他告诉记者:“我相信这些孩子将会为果洛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也必将成为青海果洛跟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步伐的生力军。”
援青期间,常途代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与玛多县学校签署结对协议,旨在帮扶更多当地学校,打造优质教育。
三年援青,常途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援青团队荣获“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他个人获评“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青海好人”。但对他来说,最大的收获是“看到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如今,虽已回到上海大同中学任职,常途的心仍牵挂着高原:9万元“温暖计划”资助190名新生,14万元图书送达学校,20万元“梦想教室”正在打造……这位教育行者用行动证明,“一次援青行,一生青海情”不是口号,而是一名共产党员、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庄严承诺。
从黄浦江到三江源,常途用四千里的奔赴,诠释了教育帮扶的深刻内涵;用三年的坚守,谱写了民族教育的动人篇章;用一生的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