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城市专栏】王早生:以高水平安全护航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5年09月09日 15:02:39 “中国城市报”微信公众号

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于2025年7月在北京举行。会议首次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明确“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方面内涵,强调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如何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提升城市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围绕会议的战略目标与实践途径,中国城市报记者专访中国建设监理协会会长、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管理监督局原局长王早生,从“人民城市为人民,质量安全促发展”的角度切入,解读城市发展规律与治理逻辑。

中国城市报: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作出了“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的重大判断。作为长期参与城市政策制定的实践者,您如何理解这一战略判断的深层意义?

王早生:这一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历史性跨越。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从2012年的53.1%提升至2024年的67%,城镇常住人口达9.4亿人。这意味着全国近三分之二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已成为承载现代化发展的核心载体。

城镇化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后,速度必然会放缓,人口地理格局、经济地理格局都会趋向稳定。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率处于30%—70%阶段时是城镇化快速发展期,超过65%则标志着从“增量扩张”迈入“稳定提质”新阶段。

会议提出“五个转变”,核心是从“规模导向”转为“品质导向”,例如开展城市更新、强化老旧管网改造、严控超高层建筑,正是对安全底线和民生短板的回应。评价标准从偏重物质功能和经济指标,转向“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大内涵,推动城市竞争从“拼高度”变为“拼温度”。

这一转型既是城市发展规律使然,更是对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庄严回应。城市绝不仅仅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集合体,而是有机生命体。唯有以内涵式城市发展取代外延式扩张,方能破解“城市病”、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基石。

中国城市报:会议提出,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王早生: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有自然生态又是人文社会。随着我国城镇化处于较高水平,城镇常住人口总量增长放缓。当前,19个城市群承载全国75%的人口,贡献了85%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城市群成为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动力源。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外公布。《意见》指出,通过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培育壮大城市发展新动能、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推动城市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增强城市安全韧性、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水平等措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城市高质量发展,仍然要坚持“五个统筹”。具体来说,一是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二是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三是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四是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五是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

中国城市报:在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如何避免“一边城市繁荣、一边农村凋敝”的结构性矛盾,更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王早生: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作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开创出崭新局面。城乡要素流动更加顺畅高效,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扩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逐步走向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日益紧密,建设中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呈现出与日俱增的吸引力。

不过,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不到50%,有2亿多农业转移人口有待市民化。这些人长期处在“半城镇化”状态,他们难以在城市扎根,也无法返乡释放发展动能。城市依赖农村劳动力红利却未完全承担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乡村面临人才流失与产业空心化,就会形成“城兴村衰”的问题。因此,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流动人口的后顾之忧,将成为“十五五”时期城镇化的攻坚重点。

我认为解决该问题可从三方面入手:第一,权益保障上,可联动户籍改革,让城乡居民平等地享受现代化发展的成果;第二,产业协同上,以县域为枢纽承接城市产业链,提高本地高质量就业率;第三,治理统筹上,推动“人地钱技”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自由流动,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中国城市报:城市治理现代化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重点内容之一,您认为如何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跃升?

王早生: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是应对“城市病”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实现这一跃升,核心在于重构城市运行逻辑,推动治理体系从“政府单向管控”转向“多元协同共治”,需要聚焦以下三大维度:

主体激活,即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维驱动框架,发挥好“一委一办一平台”,通过赋权社区、开放规划参与渠道、培育社会组织,形成共建共治的内生动力,使市民从治理对象转化为治理力量。

制度破壁,即深化“721”工作法(70%服务化解、20%管理规范、10%执法兜底),建立跨部门权责清单与协同机制,以标准化流程破除“多头管理”痼疾,将柔性服务理念植入治理全链条。

技术赋能,即构建城市全域联动的智能治理底座,通过“一网统管”平台整合数据资源,实现城市运行风险精准预判、问题主动发现、处置闭环协同,推动治理模式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干预”。

需要注意的是,从城市管理到治理,还要转变政绩观。需摒弃“重硬件轻服务、重显绩轻潜绩”的惯性,将公共服务满意度、生态修复成效、可持续性发展等纳入考核体系,以长效价值替代短期指标,真正实现治理为民。

中国城市报: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这一理念是现代化人民城市文明内核的价值原点,“人民城市”理念在实践中如何落地?

王早生:人民城市的本质是“城为人建、业为人兴”。会议提出的“六个建设”直指民生需求核心。我以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文明城市建设来举例说明。

宜居城市建设重在“优居”升级。从“住有所居”转向“住有优居”,关键在房地产新模式。例如,广东广州黄埔文冲东改造项目通过城中村改造,提供近220万平方米高品质社区,让原住民“人情味”与新居品质共存。

韧性城市建设要坚守安全底线。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切实维护城市公共安全。比如,广东深圳在内涝防治工程方面,持续推进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2024年,新增综合管廊35公里、建设海绵城市60平方公里,整治易涝点18处。

文明城市建设赓续文化基因。反对“千城一面”,挖掘城市特色历史文化,才能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比如,江苏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将古典园林融入15分钟生活圈,福建福州三坊七巷修缮中保留榕树、骑楼等地域符号,让文脉融入当代生活。

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效果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过去“唯GDP论”导致重显绩轻潜绩,现在需用“绣花功夫”检验民生口碑,比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是否普及?背街小巷路灯是否完善?各部门一定要有责任、有温度、有担当,充分考虑人民群众意见,既要算好经济账,也要算好民心账。

中国城市报:工程监理是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的重要一环。作为中国建设监理协会会长,您认为监理行业如何助力现代化城市建设,以及更好地赋能城市更新?

王早生:现代化城市离不开建设事业,而工程建设又是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国家强制推行建设监理,就是为了把好质量安全关。全国200万监理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监理人要立志当好“工程卫士、建设管家”,要主动对接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当前,住房城乡建设部推动的“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目标,正是监理行业施展才华的地方。

绿色建筑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理念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当前,我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标杆意义的示范项目,比如,河北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广超低能耗建筑,累计应用超1200万平方米,节能率达90%以上;天津中新生态城以智慧能源管理、无废城市闭环体系为核心,实现固废利用率80%、垃圾分类参与率90%,彰显了生态与民生的协同增效;苏州工业园区推动企业“屋顶革命”与数字化减碳,如参天制药光伏年减排3600吨,打造绿色制造集群,为产业更新注入动能。

这些项目都有推广价值,要加大推广力度,通过标准输出、技术共享和政策协同,将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智能建造、精细化管理、韧性安全等理念深度融入监理工作中,让工程监理真正成为美好城市的守护者与共建者。

原标题:以高水平安全护航城市高质量发展——访中国建设监理协会会长、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管理监督局原局长王早生

版面欣赏

图片

《中国城市报》(2025年09月08日 第 04 版)

来源:中国城市报记者 刁静严

编辑:隋心怡(实习)、越玥、张阿嫱、刘蕾


责任编辑:乔妙妙

农村时政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