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迈入提质增效新阶段,人民群众对居住品质、功能环境、社区服务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好房子”不仅关乎百姓切身获得感,更是推动城市更新、实现“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转变的重要载体。在这一背景下,智能建造作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通过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工艺,正深刻改变传统建筑方式,为实现高质量住房供给提供坚实支撑。
9月4日,陕西省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提升工作推进会暨试点项目观摩会在榆林市小西沙棚户区改造项目部举办,该项目由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承建。会议围绕“以智能建造打造‘好房子’”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系列决策部署,全面展示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与实践路径。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各设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有关单位负责人等600余人齐聚榆林,通过实地观摩与专题交流,共谋智能建造发展新蓝图,助力建筑业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技术领航,夯实“好房子”根基
如何打造兼具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榆林市小西沙棚户区改造项目为此提供了示范性答案。榆林市小西沙棚户区改造项目经理宋增民表示,该项目是一个集民生改善、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自项目启动之初,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始终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文件部署,将智能建造作为核心驱动力。
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具备“双特三甲”及多项工程承包与设计资质,下辖14个分公司、6个专业公司、1个综合设计院和12家独立法人单位,实现了从规划设计到竣工交付、从传统基建到智能建造的全链条业务覆盖。此外,公司设立了工程研究院和智能建造事业部,实现强化技术革新与实施闭环。工程研究院聚焦建筑工业化、BIM+AI技术、智能建造机器人、新型建材等前沿技术;智能建造事业部负责智能装备生产应用、管理系统开发与服务业务,同时还配备了高素质、专业化产业工人队伍,为行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在实践中,项目团队引入BIM技术,对图纸、地下室管综、外墙及室内装修进行优化,实现了设计、施工、运维的全生命周期协同应用。通过BIM技术,提前发现并解决了诸多设计和施工中的问题,实现项目的前置管理,大幅提升了整体效率。同时,项目应用外墙装饰装配化施工技术,外立面采用装饰一体板,通过模块化生产和现场拼装,不仅提高了施工质量和效率,还显著降低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此外,项目还创新探索了结构与外墙装饰保温一体板递进施工技术,结合“造楼机”提升了建筑整体施工速度,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宋增民还介绍,项目团队将“好房子”理念贯彻整个建设过程,从安全、舒适、绿色、智慧四大维度梳理痛点,确定了“6633(六防:防火、防电、防盗、防灾、防撞、防摔;六不:不漏、不霉、不堵、不裂、不吵、不臭;三省:省心、省钱、省地;三要:要实用、要健康、要关怀)”好房子营造体系,以服务群众为“好房子”价值理念的核心,在规划布局、建筑设计、工程施工以及后期运维的每一个细节中,以解决居住痛点为导向,围绕“6633”核心需求,通过“六好”手段为“好房子”全寿命周期建设服务,通过好标准、好设计、好材料、好建造,结合公司质量标准化系列做法及美誉度评价等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项目品质。
安全与舒适并重,守护居民幸福感
榆林市小西沙棚户区改造项目副经理康龙表示,好房子首先要安全,这是一切居住体验的基础,在工程建设中,从设计源头就要将安全理念深度融入。项目严格遵循中建集团“好房子”建造体系中的“筑基·品质无忧”维度要求,将“六防六不”的核心需求作为好房子建设目标。施工过程中,严把材料关,对钢筋、混凝土等主体结构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筛查和进场验收。同时,项目建立了“事前交底-事中检查-事后验收”的全链条管理体系,每个工作面、每个分项工程均实行包干负责制,责任落实到人,确保从每一块砖、每一方混凝土的源头,实现安全隐患和质量通病把控,切实回应了居民对房屋“坚固耐用、安全放心”的核心诉求。
在筑牢安全根基的同时,项目团队深知,“好房子”还必须让居民住得舒心、便利。康龙介绍:“舒适性直接关乎日常生活的点滴幸福,我们力求在有限空间内创造最大价值,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户型设计是舒适性的起点,项目团队经过多轮精细论证和优化,特别关注自然采光与通风的最大化。通过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合理加大窗户面积,精心优化房间朝向,确保阳光能够充沛地洒入室内,有效减少照明能耗,提升居住的明亮感和健康度。对于居民关心的收纳空间不足、厨卫使用不便等痛点,项目在设计和施工中融入了大量人性化细节,力求让每一寸空间都更“实用”。此外,项目不仅仅建造房屋,更致力于营造一个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好社区”。完善的配套设施是提升舒适感的关键,社区内精心规划了休闲广场、健身步道、儿童乐园等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旨在为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提供便捷、多样的休闲娱乐和社交场所,增强社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让“安置”真正成为“安居”,让“老”居民享受到现代化的“新”生活品质。
“当然,打造这样的‘好房子’和‘好社区’,挑战无处不在。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复杂的现实条件下,平衡成本、进度、质量以及不同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并将高标准真正落实到底。”康龙坦言。面对挑战,项目团队以“用心建造‘榆林好房子’”为坚定信念,推行“策划先行、标杆引领”的策略,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不断创新和优化,兑现“让‘老’居民过上‘新’生活”的庄严承诺。
科技赋能,打造“榆林样本”
在榆林市小西沙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中,项目团队以公司自主研发的整体式轻型智能顶升平台系统——“造楼机”为核心,结合多种施工生产机器人,系统化构建起智能建造体系,树立了智能建造领域的行业标杆,成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智能建造应用典范。
“造楼机”的应用实现了高层住宅建造的集成化与高效化。造楼机集模板、支撑、附着和升降系统于一体,告别“脚手架丛林”,空中工厂“一屏掌控”。支持多工序穿插作业,并创新采用外墙同步递进施工工艺,提高外立面施工效率与质量稳定性。“造楼机”搭载的传感器与高精度控制系统可实时监测荷载、设备状态与混凝土强度,实现施工过程数字可控。
榆林市小西沙棚户区改造项目总工程师李奕辉介绍,项目全面采用智能建造技术,推动施工质量与效率提升。依托“人机协同”作业模式,采用地坪研磨、智能抹灰、ALC条板安装、3D扫描、测量放线和管道巡检机器人、混凝土整平及AI智能巡检等智能设备,基于智能算法驱动,实现了自动化作业与智能化监控,整体施工效率提高30%以上,显著降低人工劳动强度与高空作业风险,保障了施工精度与安全性,使施工质量和生产效率齐头并进。
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积极践行央企责任,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把绿色施工理念赋能于智能设备。以“五节一环保”(节水、节电、节能、节地、节约人力资源、环保)构建绿色基石,通过智能化系统集成,实现工程质量、施工安全、过程效率和绿色环保等多个维度的全面提升,为行业推广智能建造提供了可复制的“榆林样本”。
李奕辉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未来的建筑工地将更清洁、更高效、更安全,一座座凝聚着科技与匠心的建筑,将以其“智慧”内核,从“造得出”到“造得好”,智能建造正在引领中国建筑业告别传统路径依赖,走向一条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它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发展理念的升级。人们关于“好房子”的梦想,将越来越多地由这些精准、高效、绿色的智能“工厂”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