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河套寻文化根脉,入草原播普话薪火——安徽财经大学推普队的草原温情记

2025年09月10日 14:23:53 中国城市网

为积极响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号召,切实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注入“语言动能”,近日,安徽财经大学“语润红旗先锋队”组织多名志愿者,奔赴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及乌拉特后旗,开展了一场为期10天的“推普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社会实践活动。从文化场馆探访到乡村课堂教学,从草原牧户访谈至温情互动交流,志愿者们用脚步丈量草原大地的每一寸肌理,以普通话为桥梁搭建起城乡沟通的新通道。

初至河套:触摸文化根脉,播下推普初心

实践队首站抵达巴彦淖尔市后,第一时间与当地相关部门对接,明确活动目标、细化协作流程,为后续实践筑牢基础。交接工作结束后,团队专程前往河套黄河文化生态公园——漫步在蜿蜒的黄河湿地栈道上,“黄河几字弯”微缩景观静静铺展,蒙汉双语的文化解说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志愿者们直观感受到黄河文化与草原文明千年来的交融共生。“原来推普不只是教大家说‘标准话’,更是让不同文化能更好地对话。”一名队员在探访日记中写道,这次经历让团队对推普的意义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次日,实践队又走进乌拉特后旗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细细端详馆藏的匈奴文物、草原岩画,以及承载蒙汉民俗的老物件。从古代游牧民族的交流印记,到近现代语言的演变脉络,队员们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为接下来的推普工作夯实了文化根基。

深入草原:踏遍山河,摸清需求底数

早上八点,团队准时出发,穿越阴山,抵达乌拉特后旗草原,实地感受独特的草原风貌,前往当地敖包,在经幡环绕中了解蒙古族民俗文化,深化对当地文化的认知。

另日,团队在当地向导带领下深入牧民家中,通过问卷与访谈结合的方式,调研汉、蒙群众的普通话使用及传播情况,记录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民族群体的语言习惯与需求。

image.png

队员走访牧民家中。

image.png

队员采访当地干部。

扎根红旗:课堂内外,播撒沟通希望

实践队抵达乌拉特后旗红旗村后,与村委会完成对接,随即投入教学准备。第六日清晨,村党群服务中心的教室里坐满了人:孩子们捧着拼音课本跃跃欲试,村民们带着笔记本等候学习。

针对不同群体,团队开设“双线课堂”:为孩子们设计“拼音儿歌+动画欣赏”课程,融入难度程度不同的绕口令,用趣味互动纠正发音;为村民开设“生活场景课”,聚焦社保办理、快递收发等实用场景,现场模拟对话演练。

image.png

村里孩子们的推普课堂。

image.png

村民们的推普课堂。

倾听回响:走访访谈,沉淀实践温度

随后,志愿者们走进村民家中,听他们讲述学普通话后的变化;与村干部座谈,了解推普对村务公开、政策宣讲的助力。临别前,孩子们将亲手绘制的草原图画送给志愿者,画上用歪扭的汉字写着:“我爱你老师!”

最后,实践队特意拜访了村里的百岁老人。老人用蒙语夹杂着刚学的普通话,讲述了自己从牧民到定居的一生,“现在娃娃们能说‘国家好’,走到哪儿都能把咱草原的故事讲出去。”老人的话让志愿者们更深刻体会到:语言是传承,更是让乡村与世界对话的钥匙。

image.png

队员走访村民。

image.png

村里孩子们的礼物。

此次实践中,团队累计开展多场教学课堂,收集语言需求建议30余条。志愿者们表示,10天的草原之行,从黄河之畔到草原深处,不仅让普通话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更让他们读懂了乡村振兴中“沟通”的分量。未来,团队将整理实践成果,持续为当地提供线上学习资源,让语言的力量在草原深处持续生长。(江芝瑶、王馨玉、王怡瑾、谢继乐)


责任编辑:尚瑞琳

草原安徽财经大学志愿者

热点新闻

新闻推荐

关于我们

报社简介 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城市服务

广告服务 诚招英才

版权合作 商务合作

报社业务

新闻投稿

报社公告 品牌监督

Copyright © 2016-2026 by www.zgcsb.com.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5404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907号